白癜风一般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3352.html
张花氏、曾文/文
明清时期,夹江造纸业已具规模,夹江竹纸亦为钦定“贡纸”。
据统计,在年代早期,夹江当地约有6万人以造纸或相关产业为生,约占夹江人口的三分之一。
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地区对纸张需求激增,夹江造纸业盛况空前。
历史上,夹江主要出产中等质量的书写纸和印刷纸。张大千曾两次亲赴夹江,与当地造纸人一道改进技术,成品“大千纸”也从此名声大噪。
时至今日,夹江大多数作坊反而生产绘画和书法用纸。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展示的夹江制纸图
战时纸荒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入中国,10月,国民政府就把首都迁到重庆,四川成了抗日的大后方。
此时,多家报刊、通讯社,38所高校以及多家出版机构,都需要大量而稳定的纸张供应。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资料汇编》记载,年5月,迁入四川的印刷企业有:京华印刷所、时事新报馆、楚璋印刷所、上海印刷厂、文华印刷所、华丰铸学所、申江印务局、生活书店、汉光印书馆、时代日报社、振明印务局、丽华制版所等12家。
迁入四川的造纸公司则有3家:谌家矶造纸厂,又名建国造纸公司,入川后设厂址于成都;中元造纸厂,入川后在宜宾设厂;龙章造纸公司,设厂址于重庆。
3家工厂内迁设址的经历也艰辛备至。
印刷厂和造纸厂在数量上,前者饱和,后者严重不足。当时机器造纸业落后,文化抗战显然面临弹药不足的困境。
四川派了专员梁彬文前往夹江县督促纸业生产,县长罗国钧更是四处查访、调运物资、发放贷款、组织生产。
槽户们被调动起来了,河东马村、大路坎、迎江、漹城、黄土,河西木城、南安、龙沱、华头、歇马,十里八里的村落间,像碉堡一样的篁锅冒起了青烟。
古法造纸
纸商况味
那时,槽户们一根扁担,就把纸捆挑到县城。
水路最便宜,因为是下水路,从青衣江的周渡、姜渡出发,经过乐山,叙府、泸州,然后在重庆上岸,这是一条线;另一条水路是到了乐山后,转上行水路岷江(当时叫府河)到成都,因这条水路大都水流平缓,也是非常便利;第三条水路是通过人力陆运至青神汉阳坝,沿府河到成都。
年,成都-乐山公路通车,人们用大板车、马拉胶轮车、汽车等,经过眉山、彭山等地,将纸张运往成都的比重开始逐渐加大。
纸张行业因为这些重要商埠从而形成了成都帮、叙府帮、泸州帮、昆明帮。
夹江的纸张市场主要在北街和金祥街,车船如织,脚夫如云。北街的纸张生意当天谈妥后,第二天货源就准备停当,奔走在不同的线路上了。
“一根扁担软悠悠,挑担白纸上泸州。泸州买我连四纸,我喝老窖雄赳赳。”这首夹江民谣,反映了抗战以前纸商的生活况味。
菩萨伎乐图(年,张大千以夹江所产之“大风堂造”纸临敦煌壁画)
改革原料
年秋,寓居成都桂王桥西街的张大干急于筹措去敦煌的经费,并备办纸张、颜料。
殊不知,偌大一座成都城,竟然买不到绘画用的宣纸。原来用的安徽宣纸,因侵华日军占领了安徽泾县,来源断绝。
他找诗婢家装裱店的老板郑伯英帮忙想办法,郑伯英告诉他:“安徽纸眼前是弄不到了,只有夹江的粉连四纸。八先生(大千行八)何不一试?”
年冬,张大千来到夹江石子清的作坊。石子清的作坊在夹江县马村石堰村,是一家声誉很高的造纸作坊。因为石子清去世,儿子石国良变成了作坊主人。
张大千花了一段时间蹲窖池、看沤竹、捶竹料、上篁锅、辨帘纹、捣石臼、上纸榨、刷纸、切边角。
他发现,当时的夹江连四纸,全部用纯竹料制作,拉力不够,绵韧性差,抗水性不强。遂同槽户商量,改革原材料搭配,在竹料中加入寸把长的棉、麻纤维,以增强纸的拉力,在纸浆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
造纸流程
定购两万
经过反复试制、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国画纸便问世了。
张大千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为之定下了纸张的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并巧妙地制成暗纹,印在纸上;在纸的两端做有云纹花边和“大风堂造”。
经过改进,画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
当然,制作这种纸张要比一般纸费时费工。“只求有纸用,何惜出重金。”张大千以五六倍于普通纸的价格,第一次就向石国良定购了两万张。
年春,张大千二度来到夹江,验收石家作坊所制之纸。
不久,他带着夹江生产的书画纸去到甘肃敦煌,率领他的画友、学生、子侄,对敦煌的古代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临摹工作。
经过两年半的辛苦劳作,共临摹了南北朝、唐、五代绘画作品件。
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
大千先生用他的神笔,用夹江的书画纸,艺术地再现了敦煌,徐悲鸿、柳亚子、于右任、叶圣陶等艺市家、文学家为之推崇备至。
如今,在龙门处靠外面是一个小院子,可以看到竹树蜿蜒的那条浅谷的大概面貌,回头看门楣,上方书“大风堂”3字,是张大千先生的笔意。
门左右有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对联:纸乡已传千年史;书画可达万年情。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名噪一方的造纸大户
夹江县马村乡一带,自古以来造纸业兴旺。
当地传承古法的手工舀纸制造技艺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吻合,再现了伟大的蔡伦造纸术,至今仍闪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之光。
杨占尧,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占尧家的房子在当地格外引人注目,“状元书画纸厂”、“竹纸制作技艺展示基地”、“古法造纸培训基地”……大门两侧挂着不少牌匾。
沿石阶而上,一幢用木板搭建的川西南传统建筑映入眼帘。古朴的老屋似乎与造纸工艺一起,讲述着传统造纸悠久的历史。
72岁的杨占尧是当地有名的手工造纸能手,因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国画纸,曾被县里评为“纸状元”。
多年前,杨家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迁徙夹江。
当年,入川先祖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当地造纸户的作坊里做伙计,学手艺,逐渐建家立业,成为名噪一方的造纸大户。
杨家将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纸手艺作为传家之宝,至杨占尧已有12代。
杨占尧家的作坊里,55岁的工人吴忠友正在抄纸。两手握住竹帘,放进浸泡纸纤维的大缸,前后左右一晃,一层纤维就上了帘。
“这道工序很讲究,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说话间,吴忠友有条不紊地将刚抄的纸摊在一旁的平板上,“我做手工纸快30年了,以前家里也有作坊,后来娃娃上大学去了,人手不够,就来这儿打工了。”
夹江手工造纸曾遍及全县“四镇、五乡”,从业人员近8万人。
至今,手工纸产量仍居全国前列,花色品种多达余种,形成了书画纸、染色纸、纸制品三大系列产品。
杨占尧展示手工纸
张大千赞为“国之二宝”
杨占尧说,以前每年5、6月和10、11月,马村山岭茂密的竹林深处,伐竹的山歌此起彼伏,人们将百万斤生嫩竹砍下,运送到山下的大池窖水沤杀青、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历时3个多月,才能造出一张张洁白的手工纸。
“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这座立在夹江县迎江乡古佛寺的“蔡翁碑”,从清道光十九年保存至今。
上面镌刻的24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4个环节、72道工序全过程。
严格按照72道工序生产的夹江纸,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与安徽宣纸齐名,一同被张大千赞之为“国之二宝”。
为展示夹江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年代中期,夹江修建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它曾经是全国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馆之一。
年,博物馆搬迁至千佛岩景区内佩玉泉旁,占地面积约18亩,展馆面积约平方米,以丰富的史料再现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
造纸村工艺改良与兴衰
马村乡作为夹江传统书画纸重要产地,0年以前,仅金华村就有上百家造纸坊。杨占尧历历在目,讲述了许多生动的劳动场景。
如今,热闹场面已失。夹江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文表示,随着时代变迁与工业化进程,夹江手工纸生产流程与传统纸张的品质有了较大变化,全县0余个纸作坊中,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工艺已不多见,手工造纸的传承发生断档,30岁以下的抄纸艺人几乎难寻。
杨占尧说,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进,统一制浆代替了篁锅,打浆机代替了脚碓,千斤顶代替了木纸榨,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现在规模较大的纸坊甚至仅需20天左右就可以制出一批一流的国画纸。
“高压锅蒸煮时间很快,大量使用烧碱代替石灰浸泡,降低了成本,生产的纸不如传统工艺结实。烧碱刺激性太强,破坏纸纤维,刚产出来用着好,但保存时间不如传统方法生产的纸。”令杨占尧欣慰的是,不管工艺如何改良、简化,国内很多书画家依然钟情于他家的纯手工制作。
夹江造纸工艺所用到的篁锅
夹江造纸简史
夹江造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唐天宝十八年,唐明皇进川时跟随的大批工匠将成熟的造纸技术带入了川中。
随着天宝年后唐代政治中心移蜀,用纸量骤增,因而,以产竹闻名的夹江有可能成为唐代后期“竹纸”的生产基地。
到了宋代,夹江所产的竹纸已广泛用于印刷行业,当时宋代五大印书基地眉山出品的“竹纸”版本书籍,其纸张帘纹明显地带有夹江竹纸帘纹特点。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元、明时期,夹江造纸技术已有相当的规模。
《洪雅县志》中已有元代产纸的记载。元代时洪雅属夹江,由此可见,至少在元代,夹江造纸已有史料可证。
明代《名胜志》云:“嘉定(夹江明时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房,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
康熙初年,夹江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
其时,夹江纸名声大噪,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举考试和皇宫御用外,各地商人云集夹江,争相采购。
因此,夹江自古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是千年传统手工造纸的典范之地。
图据新华社、乐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