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武与保圣寺罗汉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199.html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199.html

他是苏州的“外孙",苏州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多次前往甪直保圣寺观摩罗汉。为苏州留下了《枫桥夜泊》,《伍子胥像》等众多雕塑作品。

他就是当代雕塑泰斗—钱绍武。

百年巨匠

前篇《甪直半堂罗汉的前世今生》中提到,滑田友先生在年代在保圣寺修塑半堂罗汉,后曾担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而钱绍武考入北平艺专(原中央美院前身)后,跟随王临乙和滑田友学习素描、雕塑。他曾于年代来甪直临摹罗汉,后接任雕塑系主任。

退休后隐居苏州太湖之畔,曾故地重游,多次来到甪直观看罗汉。

一、成长历程

文字来源:年04月07日北京青年报

《钱绍武:无锡钱家唯一的艺术家》作者:高鲁冀

钱绍武,年4月生于江苏无锡赫赫有名的钱家大院。其父钱学熙是北京大学外语教授,英国文学专家。

他的前辈:钱穆、钱基博、钱伟长、钱钟书,这些名字更是如雷贯耳。

而作为钱家的晚辈,钱绍武却是这个“名门望族”中唯一的艺术家。钱绍武幼时1岁到7岁住在一个大杂院中,与著名音乐家瞎子阿炳是邻居。这可能也是他日后做的阿炳铜像那么传神的原因之一。

据钱老介绍,自己仅读完小学四年级,但他在家中学了很多古文,《大学》《中庸》《孟子》等全都能背下来。他自己喜欢《诗经》《孝经》等。他师从国学家秦古柳,跟着学了三年中国国画及古诗词。

后来他父亲认为他的国学学得够多了,也要学些新学,于是便接他出来,接触了英语等新学。钱绍武曾有6年出洋留学的经历,通晓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因而对西方艺术有着通畅而透彻的了解和领悟。

钱绍武曾津津乐道地给我讲述过他考中央美术学院(指当时的北平艺专)的经过。他的素描及英语都考分,数学分数却是零蛋。此成绩拿到院长徐悲鸿处,徐院长看后说了一句:“我也不懂数学。”让钱绍武有了知音,他也得以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

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雕塑系,毕业后留校执教。

年留学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年毕业回国继续在中央美院任教。

钱绍武毕业作品《大路歌》青铜年

年被评为教授,后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

右起王鸿文、钱绍武、王临乙、王合内、于津源、滑田友、刘开渠、王克庆、范文龙、刘小岑、曾竹韶。

二、雕塑作品

主要雕塑作品有《杜甫》、《李大钊纪念像》、《炎帝像》、《李清照像》、《瞎子阿炳像》、《枫桥夜泊》、《伍子胥》等。

他是中国的罗丹,《李大钊纪念像》、《瞎子阿炳像》等雕塑作品遍布大江南北,《杜甫像》作品被中国美术棺等机构收藏。

三、传神之塑雄强之风

文字来源: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人》雕塑家钱绍武

钱绍武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的艺术创造充满了诗意。

在众多的雕塑作品中,瞎子阿炳是钱绍武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在故乡无锡曾与阿炳有过一段特殊机缘。为了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饱经磨难的音乐家的形象,他几易其稿……。

年为唐山市大钊公园雕刻的李大钊像,是钱绍武曾经遭到批评最多的一件作品。

然而经过时间的检验,这座借鉴了天安门城楼样式,用一横一竖两块巨石雕刻而成的《李大钊纪念像》,成为中国当代雕塑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对每件作品,钱绍武都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雕塑家应该不断地咀嚼自己的灵魂,抓住所塑造的人物让自己灵魂受到震动的那一点,以此把这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瞬间表现出来。

阿炳坐像

阿炳立像高cm年青铜

李大钊纪念像是中国写意性纪念碑雕塑的巅峰之作。

冰心像

四、雕塑大师与保圣寺罗汉

钱绍武对保圣寺塑壁与罗汉造像有过这样的赞誉:"壁塑的山水风格是山水画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与唐代的山水画完全不同。是高浮雕的,不像敦煌等装饰图案型的壁画,而是非常现实的山石浮雕,罗汉、和尚都放在山崖上的石缝里。我还从来没看到过中国其他庙宇的浮雕,如四川、山西甚至敦煌能达到这种程度。”

从中我们不难感知出保圣寺塑壁和罗汉造像的重要艺术价值和别样的审美精神。

临摹保圣寺罗汉

·钱绍武谈艺录(四)·

关于甪直保圣寺

我这一辈子曾经遇到过几个在艺术方面非常稀有的机会。当年国民党的时候,有个非常大而且轰动的事情,就是有关苏州吴县甪直的保圣寺,相传庙中的罗汉是唐代杨惠之所塑,认为是唐塑。当然后来知道其实这不是唐代的。但在当时大为轰动,有本非常有名的《东方》杂志还登了几张照片。这是古代雕塑,又做得非常生动、精妙,于是大家开始注意。

那么为什么《东方》杂志会发表这些雕塑呢?原来这个庙规模很宏大,但是马上就要垮了,有人说里面的罗汉是唐代的,有人说庙建筑是宋代的。其中有个庙祝,就跑到当地一位稍有影响的姓沈的乡绅那里报告,说是里面塑像很好,曾有日本人来拍过照片,恰好这位乡绅有点文化而且去过日本留学,他就去看了看,庙里墙面上都是很大的山水雕塑,罗汉塑在山水之间,一共有16个罗汉。他就把能搬下来的罗汉都搬下来了,一共搬下来9个,山水与人物都在一起。

没想到刚搬下来放到偏殿不久,大庙就垮了。当时有几位大学者,像顾颉刚、马叙伦等等,就倡议修复。后来上边批下来一笔钱,要求修复。于是委托当时上海的一位雕塑家江小鹣先生,他也是从欧洲回来的,但其实不太重视这种民间雕塑。他当时有位助手就是滑田友先生,滑先生当时也很年轻,江先生就让滑先生来做这件事。

滑先生找了些资料,包括大村西崖写的《支那美术史》。这个日本人不得了,他一个人带着照相机到中国来拍古代雕塑,看到甪直保圣寺的罗汉惊讶得不得了,把所有墙壁上的雕塑都拍了下来,回去写了一本书叫《塑壁残影》,这是留下来的唯一部资料,照相还可以,而且书是珂罗版印。当地照相馆也照了几张照片,很清楚。

庙虽然坍了,满地都是残片,但根据这些照片,滑先生尽量从地里扒出了有木、石头、泥塑等残片,收集在一起。尽可能做了垛墙。比这个墙(指工作室内)长出三分之一(约高4米长10米左右)。他就把这九尊残存的罗汉布置起来,有的在山顶,有的放在山洞里。滑先生告诉,有的是他补的,有的是原来的。完事之后还出了一本画册,叫做什么甪直唐塑修复记,以后也就没人再问,滑先生自己也不提了。

解放后,我在苏联留学。因为一直对中国的雕塑很感兴趣,我没有认为苏联的东西就一定如何如何。

年我放暑假从苏联回国,看了中国的资料,我又借到了《塑壁残影》,还看到了浙美图书馆的几张照片,就是当时那个照相馆拍的照片。我看了以后就到文化部的文物局,找到陈明达先生。他听了我的汇报并且他本人也知道《东方》杂志发表一事,很支持。

我提出要临摹保存,因为滑先生临摹后保存得还可以,但后来破坏得更为厉害。当时文化部批给我两千块钱。让我去做,这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我到杭州请教了程曼叔、萧传玖先生,并且到杭州附近的小县诸暨请来了一位姓刘的老师傅,还带着他的侄子。刚好还有4-6位当时浙江美院雕塑系毕业班的学生,一位是徐勇良,现在上海油雕院,其他不记得名字了。

年代雕塑系部分教师合影,右五为钱绍武

我们几个人一起到保圣寺来临摹。完全用民间艺人的传统的全套方法,这才知道了原来他们先是用木头搭架做整个动作结构,相当准确地做好以后,中间用稻草加上泥,并掺上百分之三十的沙子,也许更多一些,扎成大形。为什么要掺这么多沙子呢,因为沙子不收缩,造什么形就成什么形,尽可能少地收缩,中间还加有麦秸,等于三合土;第二层是稍细一点的泥,用麻,那种比较短的麻,再加上沙子;第三层用泥、沙和棉花,放在一起。造型的工具像牙刷似的,在木头上钉有小钉子,因为里面都是纤维,这样可以推拉。

我一直是个“洋”学生。中央美术学院也是法国体系,到苏联是北欧学派,也是欧洲体系,从工具到用料与中国传统的办法完全是两回事。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说使用的是唐宋以来的基本方法。这样修修改改做了大概两三个月。全部是临摹原大,用弓把量出来的。但是这不算完全完工。最后,要用水加毛笔刷,沙子加水可以刷得很平、很光、反复几次然后让它干。干了半个月后,凡是关节的地方,像腿、肘都会收缩,中间裂开,因为有纤维又垮掉,这时再往里补泥沙,再晒干,反复数遍,就不会再裂开了,因为没有地方可裂了。这是非常结实的雕塑。然后再用桃花纸,一种比较好的皮纸,很柔软的,在上面糊上一层。再用个蛤蜊粉,不是铅粉,像现在敦煌壁画里用了铅粉会变黑的,就是因为氧化了,蛤蜊粉就不会氧化。在桃花纸上磨,让它完全透到纸的纤维里去,变成一个壳,然后再彩绘,民间艺人对彩绘非常重视,甚至说是三分塑,七分画。他们特别重视这一点。经过这么一遍总算学会了这套东西,知道这一套技法只有中国有。

这种技术,第一比石雕省工,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材料来源;第二比石头、木头便宜,比铜更是便宜多了;第三技术好掌握,里面的骨架的比例与基本形差不多,而且相当粗,离最外面有厚有薄,最薄处约有一厘米;第四因为用泥和沙子,所以比石、木更容易塑造。可以非常生动和现实,可以象真人一样,做得很快,规模也可以很大,可以产生非常生动,动作非常复杂的造型效果,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塑造。

它的长处像云南筇竹寺的罗汉一样。这些优点,再加上彩绘,唐宋元的彩绘就非常高明,一点不俗气,非常讲究协调,象敦煌,像元代的二十八星宿,太生动了。这是中国的一门特有的艺术,我们称之为彩塑。再说说庙中的壁塑。因为庙本身是宋代的,所以塑像不可能是唐代的。壁塑的山水风格是山水画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与唐代的山水画完全不同。是高浮雕的,不象敦煌等装饰图案型的壁画,而是非常现实的山水浮雕,罗汉、和尚都放在山崖上石缝里,我还从来没看到过中国其它庙宇的浮雕如四川、山西甚至敦煌能达到这种程度。宋代有这么一段记载,郭熙把泥水点甩在墙壁上,然后观察已形成的山川形势,发现构图。做成塑壁。但是这儿的塑壁到底是谁做的?不敢说,但绝对是北宋的。这也是现在大家一致的意见。

《塑壁残影》这本书在江苏图书馆里应该有保存,我们学校没有了。大村西崖的书咱们也没有了。现在的保圣寺的彩色基本剥落了,但还留着一些棕红色,很古老的感觉。大村西崖所拍只是黑白的照片,没有彩色。我们现在的《中国美术全集》中保圣寺宋塑还是滑先生补修的,颜色本身看不出什么样子。我们复制的东西后来运回浙江美院,文革中间有人保护,但后来全部砸光了。

文革后我又去过甪直,已经被破坏得不像话了。

我80年代还去过。高处的地方保存得较好,像降龙罗汉,印度罗汉基本没有破坏。我当时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有一件低眉沉思的罗汉实在是非常精彩。我买了牙科医生用的打印膏,一种一点不沾的,不会有坏处的东西。把这个罗汉头整个做了一个活模,现在还放在美院的教具组,比真人稍大。

重访保圣寺罗汉

自年后,钱绍武先生一直住在太湖之畔。

年8月4日,钱绍武教授在随行人员陪同下来甪直古镇重访保圣寺。

84岁高龄的钱老,应央视之约重访甪直保圣寺做艺术访谈节目,耄耋老人甘愿冒着酷暑,故地重游,缘于他对保圣寺古代泥塑艺术的推崇以及与甪直近60年的不解情缘。

重睹罗汉国宝,钱老激动不已,他向随行的学生们转述了老师滑田友当年修复罗汉过程,详细介绍半堂罗汉的雕塑艺术特点,评价其为全国仅存的塑壁罗汉,比欧洲所有类似雕塑作品年代都要早,艺术价值极其珍贵。

钱老还深情地回顾了50年代到甪直临摹罗汉的情形,忆起了多年前在此度过的2个多月中点点滴滴的往事,谈及了当年保圣寺附近的打铁铺、书场…。

访谈结束后,作为当今国内雕塑界泰山北斗的钱老,欣然挥毫泼墨,题写“希世瑰宝”四字留赠保圣寺,表达其对半堂罗汉的无比赞叹之情。

钱老对水乡甪直的悠久历史和优美景色也很是赞叹。参观结束后,一行人还至古镇入口的江南村饭店用餐。在甪参观的过程中,钱老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极其平易近人的长者,始终是笑口常开,笑声热情爽朗,丝毫没有一点架子,却又让人感受到了大师的气度和风范。

仿题抱柱联

年史学家顾颉刚来甪直时,殿内犹存元代书法家赵孟所题抱柱联,上联曰: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下联为“罗汉溯源惠之。

年大殿半边坍塌,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唐塑保存行动”。建起了古物馆,修复了半堂罗汉。时光荏苒,古物馆开放已逾90多年。但大殿长期惜缺抱柱联,实乃憾事。

为再现昔日抱柱联,年,保圣寺文保所邀请了雕塑大师、书法家钱绍武先生重书对联文字。

年3月,由木雕艺术家倪小舟操刀镌刻,对联采用上好老杉木制作,传统生漆脱胎上色,耗时近2个月制成,于7月中旬正式挂于大殿内。

任晓伟先生供图

如今,塑壁罗汉神采依旧,书法对联珠联璧合,共同迎接来自五湖四湖的中外游客,默默见证着古刹绵延千年的历史风云。

据悉,钱老在长居苏州后,还多次带友人及学生,来甪直参观和现场教学。

年保圣寺

图片来源:『雕塑头条』陈培一《知行合一教学相长—钱绍武先生雕塑艺术风格及其教学特色思想研究》

苏州情缘

文字来源:苏州始终是他心底的“梦”苏州日报记者梅蕾

钱绍武先生对苏州一往情深。自20世纪50年代起,钱绍武先生多次带领中央美院的学生到苏州写生,在苏州留下许多作品。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创作的一组青铜雕塑:劳碌的纤夫

除《纤夫》外,还有寒山寺的《张继像》、胥门《伍子胥像》……。

钱绍武先生对江南文化的挚爱和眷念溢于言表。苏州,始终是他心底的一个“梦”。

关心抗击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当时九十二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钱绍武先生一直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