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话说
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设计、同劳动,不到半年,让地处偏远的宁海葛家村,成为中国艺术振兴乡村的“网红村”“明星村”。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在学校上课,先后驻村6次,累计超过天;“飞”往各地20多次,航程超过12万公里;深入国内多个村庄,培养了多名中国特色的乡建艺术家。
他探索了以个体村民赋能文化深耕的宁海葛家村模式,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四发展”(个体发展、家庭发展、家乡发展、他乡发展)体系赋能的鄞州城杨村模式;以特色民族文化创化赋能的贵州定汪村模式。
他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民教师、农民的艺术家朋友,更是中国艺术振兴乡村的“点灯人”——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
12月29日,宁波日报四明周刊B1、4版刊发王存政、汤丹文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点灯人——丛志强和他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
在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村道边、场院旁,有不少造型各异,用卵石垒就、竹木搭成的椅子。这些椅子可坐可躺,大妈们坐在椅子上择菜织毛衣,大爷大伯们坐在椅子上喝茶聊天,小孩子欢喜地爬上爬下……村民亲切地称这些椅子为“人大椅”。
这些椅子,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与村民一起设计建造的。
设计建造这些椅子只是开头。不到两年时间,丛志强带领设计团队,从艺术助力乡村改造起步,到艺术振兴乡村蔚然而成澎湃的潮流。葛家村,这个地处交通末端的偏远山村,成了网红村、明星村。
如今,许多变身为乡建艺术家的村民说:“人大椅,人大椅,说到底是以人为大啊!”
每天我在白纸上画一朵花,
当我画满的时候,
春天就来了。
——摘自诗
丛志强来到葛家村,很偶然。
年,宁海县探索以艺术振兴乡村的路子,推出艺术家驻村计划。时任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丛教授也算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经过我一个同学牵线,我俩加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