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05.html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着多年历史的苏州城,一砖一瓦都饱含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脉络。
从事了四十多年版画创作的艺术家顾志军出生在这里,也一直留在这片土地,用艺术向人们诉说着苏州文化。
顾志军版画作品
年就加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顾志军,直到现在还坚持着传统年画的延续创作。“桃花坞版画体现了艺术中贴近百姓生活的一面,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也是一种传统人文文化的传承。”顾志军说。每到过年期间,他都会创作一批契合时下风格的年画作品。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有神像画、门神画、门房画、屏条、斗方、灯画等,题材有人物神像、戏文故事、民间传说等。
迎春纳福顾志军年作
“贴门神在过去是百姓们每到过年都要做的事情,用来祛邪气,正家风,迎福气,这其实也关系到每个家庭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年画是最直观的教育传承方式。比如“一团和气”中的“和”字,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理念,它是以人为本的“和”,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的样式也随之不断变化着,但最终它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文化创造型的表达。”顾志军告诉记者。
迎春纳福顾志军年作
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在不断结合新时代进行版画创作的同时,顾志军的其它版画作品里,也总能巧妙地讲述着最平淡却又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苏州人文,这是一个几十年来被苏州文化“哺育”成长的艺术家,运用着这片土地教授于他的传统技艺,为家乡定格着不同时期的美好印记。
顾志军版画作品
一江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蕴藏着无数文化珍宝的江苏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文化印记,同样也有着一大批以不同形式传播地方文化的工作者。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钞库街,江苏省最大的非遗综合体验中心——秦淮·非遗馆坐落于此。远在多年前,这条街作为国家金库所在地守护着百姓生存的物质财宝,如今却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中华民族一大批无法估价的文化宝藏。
秦淮·非遗馆体验区内,雨花茶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陆葵香正带领着一群小学生体验雨花茶的制作技艺。筛分、揉捻、整形干燥、烘焙等,雨花茶的炒制工艺性很强,比起扁平单叶的龙井茶、卷曲的碧螺春茶的制作技艺,雨花茶的制作要求更高。
“在学习炒茶的过程中了解了雨花茶的文化故事,没有想到一小包茶背后居然有那么多人在为它努力。”南京二十九中天润城分校三年级学生朱可欣在体验完雨花茶制作后兴奋又动容的说到。
不远处的“雅俗天趣体验区”内,秦淮·非遗馆工作人员严路领着另一群学生通过实物、视听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图文并茂的逐一介绍皮影戏、南京白局、金陵篆刻、南京云锦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秦淮·非遗馆上下共三层,以展陈和活态化体验两种形式展示非遗文化。”严路告诉记者。正值暑假期间,场馆内各个区域内不同年龄的观展体验人群络绎不绝,据了解,7月上半月最高日人流量已经超过了。
非遗展演
昆曲、古琴、秦淮花灯、戏剧脸谱、点翠、风筝……馆内总展陈项目项,其中列入人类‘非遗’43项,国家级、省、市区‘非遗’96项。
非遗展演
“这里的文化项目内容丰富,最重要的是可以参与,不同于其它博物馆只是停留在看的层面,孩子一旦参与进来,对这项文化的记忆和体会就不一样。我们筛选了很多场馆最后选择了这里。”展厅内一位自主带孩子来参观学习的家长告诉记者。
展厅二楼内,南京绳结、南京泥人、南京剪纸等7个市级非遗工作室聚集在此。秦淮·非遗馆为南京一大批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让寻常百姓们觉得遥远的非遗文化,变得更容易被看见,也让更多有着传统技艺的老师们从一个非遗从业者转变成这项文化的传播者。
“投身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文化工作者,是因为深知在‘非遗’这个‘百宝箱’里,收纳的不仅是匠心和巧思,更是传承了千年的人与人之间的心意。”秦淮·非遗馆馆长尹磊说。他同时表示,秦淮·非遗馆未来将从更加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的角度,在加强各地非遗展示、交流合作的同时,设计出更多具有现代风格的非遗产品,同时尝试利用数字人、ChatGPT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类“非遗”的技法进行集成展示。
南京市非遗绳结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工作室前,两位戴着老花镜、说着一口南京话的老师不紧不慢的教围在桌前的孩子编织绳结时,不难看出,这些仍运用着古老技艺传播着地方文化的工作者其实大部分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更多的是属于秦淮河畔的生活气。
“文化传承无论借助于哪种形式的表达,艺术也好科技也罢,传承的都是文化而不仅仅是技巧。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文化,地方文化是一种“方言”,就像苏州评弹一样,如果不会说苏州话,那可能就听不懂评弹,所以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在深入了解它之后再通过精湛的技艺进行传播,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这样,其它文化也是如此。”顾志军说。
文化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用各自的方式厚植着文化土壤,为新时代文化创新打下夯实基础,不断地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