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海啸(博物馆有得聊资深文化艺术讲师)
据记载,宋徽宗赵佶在作端王的时候,就和别的皇子不一般,说他“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意思就是说,他在作皇帝之前就与别人的爱好不同,只喜爱书法、绘画,看书、射箭、驾车。还记载他十六七岁的时候,艺术名声就已经很大了。
艺术皇帝宋徽宗的书法以瘦金书闻名。结体严谨精致,书写起来遒劲有力,笔力非常刚劲。除了世人皆知的瘦金书之外,宋徽宗的草书也非常的精彩,目前传世作品有一大一小两件,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草书七言诗纨扇》以及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局部)(宋)赵佶作《草书千字文》上的织锦包首和白玉别子别子上镌刻“乾隆御赏”“宋徽宗书千文”10个泥金隶书字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不仅传世罕见,作品的装潢也非常精美。经过清乾隆内府收藏以后,用上好的丝织品为包首,带子上的别子用白玉制成,上面镌刻“乾隆御赏”“宋徽宗书千文”10个隶书体字,一派皇家气息。同时,辽宁省博物馆还收藏有《瑞鹤图》,《瑞鹤图》卷画幅左侧有瘦金书题记12行,书画俱佳。
《瑞鹤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徽宗的草书作品就很少见了,流传到今天我们只能见到两件。除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草书千字文》卷外,还有一件就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草书七言诗纨扇》,只是一件小作品。
草书七言诗纨扇赵佶上海博物馆藏赵佶的书画自有其渊源,他在作端王时,在端王的府邸中有一位知客叫吴元瑜,很善于书画。吴元瑜“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崔白是北宋很有名的花鸟画家,在宋神宗熙宁年间被召入宫。宋徽宗本人就擅长画花鸟画,这和他与吴元瑜的接触有很大的关系。薛稷和薛耀是二人是堂兄弟,兄弟二人又都是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之甥孙。薛稷、薛曜的书法自然向褚遂良学习过。虽然现在流传下来的褚遂良的书迹有争议,但从他书写的《雁塔圣教序》的拓本也可以推测出褚书的风格特点,字体非常有劲道。这就使我们能看到宋徽宗赵佶的书法渊源来自哪里。
在北宋年间也很重视对于法帖的编纂和修订,当时皇家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丛帖《淳化阁法帖》。正是有了《淳化阁法帖》的编纂,才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然而由于《淳化阁法帖》编好后不久版遭火焚,故此《淳化阁法帖》存世寥如星凤。又由于其在编纂过程中对真伪鉴别不太审慎,到北宋大观三年(公元年)徽宗赵佶又下诏重新编订了《大观帖》,《大观帖》是按照《淳化阁帖》的体例来编纂的。正是有了这两部法帖的先后编纂,才统领了后世书法艺术以“二王”“帖学”为正统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书学背景下,徽宗赵佶的书法受到了吴元瑜的影响,其瘦金书中那种瘦劲、开张的体势是间接学习自薛稷、薛曜、褚遂良,又受同时代人黄庭坚影响,进而上溯二王。其狂草书风则吸收了唐代书法家张旭、怀素的营养。
《草书千字文》纸、墨俱佳。纸张采用的是3丈多长一整张宫廷精制的带有手绘描金龙纹的麻纸,加之写得非常精彩,如若站在两米以外欣赏,能使人感受到作者行笔时带有音乐一般的韵律感和跃动感,就好像舞蹈家在一块花毯上翩翩起舞一样。全篇一千个字,草法飞动,运笔收、放,起、顿、缓、急,在狂帅之间带有细腻、柔和的牵丝和用笔,在飞速的运动之中,又有非常轻灵的提按。当他书写到末尾的时候略微出现了倦笔,可能是写得有些累了,但是这最后一行上面的“乎”字的粗笔和最后一个“也”字长长的一笔,也都显示出他英姿勃发的气息。
《草书千字文》卷纸张龙纹细部《草书千字文》卷末尾为“宣和壬寅御书”,书“天下一人”花押,钤“御书”朱文方印
把徽宗的草书和他略微多见的瘦金书综合起来分析,结合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瑞鹤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瘦金书千字文》卷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祥龙石图》卷,以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五色鹦鹉图》卷等,这些作品的大概书写年代,应当说是在他20岁到30岁之间,属于徽宗早期的作品。赵佶18岁即帝位,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这些作品中有可能是在他20岁以前书写的。而这件《草书千字文》卷是赵佶40岁正当中年的时候书写的,非常有气度。
(感谢赵鲁滨先生为此文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