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预防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524/4394399.html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秋盈
刘兰,年出生的小姑娘,浏阳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的馆长。去年从湖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没有走进长沙的高楼大厦,一转身钻进了浏阳河源大围山的深处——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
她选择这里的原因,源自千年前的一张“纸”。此刻,30余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湖南省及长沙市重点新闻网站媒体代表同样也寻纸而来。
12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新华网主办,长沙市委网信办承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主题活动首站来到了浏阳参观、采风,古法造纸、浏阳花炮、浏阳夏布……一副源自千年前的非遗风貌图再次徐徐展开。这些“老掉牙”手艺,经过手艺人的坚守、志愿者的盘活,让老乡们又重新吃上了艺术饭。
濒危非遗贡纸,书写新农村
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竹林密布,素有生产竹纸的传统。
这个总共57户人家的小村,巅峰时期有25户做手工纸。因乾隆年间曾被官府纳用,这里的纸品有着被称为“贡纸”。
竹纸制作讲究,须在小满前后进山采竹,挖塘浸泡三四月,使其产生微生物,所谓泡百日自得以杀青,随后再清洗、撞散、蒸煮等等,其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的5大步骤,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中记载的古法制纸工艺别无二致。
与机器制纸不同的是,手工制纸的纤维参差不齐,用之于水墨,可咽出中国书画的独特写意。又因偏中性或碱性,千年不腐,十分适合修复古籍。
然而,浏阳古山贡纸仍和其他非遗艺术一样面临没落,年全村只有一家还在制纸。直到非遗摄影师李锋溯源浏阳,发现了它。在李锋等非遗保护志愿者的努力和专业公司的运营下,他们在当地建起了“纸上春秋——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
年毕业的刘兰本抱着完成拍摄作业的心态,来到这里,却被志愿者“用非遗盘活乡村”的野心打动,她成了这家研学馆的馆长,为担起这个研学馆的家计,一个月收入四千出头大学毕业生硬生生学会了研学馆的选址、建设、策展、运营。
名声大噪后,村民也跟着游客的步伐,纷纷回乡捡起了老手艺。基础设施也开始建设起来。村里从年以前的道路不通到现在的六米宽平整水泥路,从手机不通信号,到现在的网络处处达。一些村民还纷纷开启了家常菜馆和自有民宿。从年收入几千跃入万元。
“现在村里做造纸生产的村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我们还特地成立了造纸小组,希望提升工艺,已达到当年的贡纸水平。”刘兰说。
目前,研学馆已列入“长沙市示范性非遗传习所”和“浏阳市专业科普场馆”,道官冲也被纳入浏阳市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以及湖南省文旅厅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道官冲非遗生态村成为探索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
千年前的回眸让烟火绽放世界版图
浏阳花炮有多知名,自不必讳言。它的诞生发展也与当地竹林有关。早期,花炮又称爆竹,因民众认为,燃烧爆竹所传出的声响,能驱除邪祟,得以诞生。而浏阳烟火之所以能绽放于世界版图,源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一次“偶然”
坐落在浏阳市大瑶镇的中国花炮博物馆讲述着这个遥远的故事,博物馆曾为李畋阁,纪念着花炮祖师爷李畋。传说,药王孙思邈隐居于浏阳,一天他前往大瑶九华山采药时,不慎坠落山下负伤。
当时18岁的李畋正好从此经过,就将昏迷中的孙思邈背到家中救治并悉心照料,孙思邈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很是感激,得知李畋发明爆竹为民驱祟,辟邪,很是佩服。便要将硝磺的炼制方法教给他,于是李畋立马磕头拜师。就这样,李畋便学会了硝磺的炼制方法。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浏阳花炮持续发展,利用当地地利,清末民初时,浏阳已被誉为“鞭炮之乡”,家家可用竹筒等制作花炮。又相继有了“爆庄”等产物。在抗战时期,女游击队员、开国将军李贞还曾利用花炮吓退日军。
年,浏阳被授予“中国花炮之乡”称号。年,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绽放在北京奥运会之上的“脚印”烟花,助推浏阳走上了创意烟花的新赛道。
黄成是湖南花火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表示,现在的浏阳烟花已经是“无创意,不烟花”。这家公司是中国首家以花火特效为主题表演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并举,以多媒体融合的方式“在星空绘画”,先后承办了北京APEC峰会、南京青奥会、青岛上合峰会、台北跨年烟火表演等大型盛会焰火表演,并不断开发符合市场安全环保的特效产品,开拓创新燃放技术。
作为一张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浏阳烟花成为提升长沙国际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品牌。近年来,浏阳还建设了“国际烟花创意梦工场”,集聚“烟花+文化+互联网”企业20多家,获评长沙市首批文创楼宇,推动“打造全球创意烟花设计基地”成为湖南省现代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板块。
织女+织男,三十余年浏阳夏布一“线”牵
谭智祥、刘明秀夫妇是浏阳市高坪镇夏布工艺的夫妻坚守者。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轻盈透气,常用于夏季衣着、蚊帐,故俗称夏布。夏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
浏阳夏布曾称霸世界。清末民初的半殖民地社会,洋布在中国倾销。然而浏阳夏布作为一块土布,却畅销海外。年,浏阳夏布出口达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高坪镇,就是这种“天下无敌”的夏布最集中的产地,几乎每家每户都和夏布有渊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还有80%的村民织夏布,全镇每年生产各类夏布就达10万匹。
谭智祥出生于夏布世家,他是第五代传人,制作夏布的时间有整整40多年,他亲眼见证了浏阳夏布的繁荣与衰落。“收一天麻最多赚90元,而当建筑工轻轻松松有二三百元”。谭智祥与刘明秀结婚是在年,一个“织男”,一个“织女”,因为共同的志趣,三十余年夫妻俩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做手工夏布。
在刘明秀看来,夏布的衰落除了收入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艺流程复杂,“夏布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采麻、刮青、绩纱、整经、上浆、织布等20多道工序,完成一匹夏布要耗费70多个人工工时”。刘明秀学做夏布的时候,身边曾有许多一起做布的女同伴,大家说说笑笑,很是快乐,后来逐渐散落,村里只剩下六七十岁的老人绩麻。刘明秀说,村里有一个奶奶临终前,意识已经模糊,但手里依然做着绩麻的动作,直到咽气。
然而,随着非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这项做工繁复的老手艺被重新挖掘了出来,刘明秀两口子的纯手工夏布更是成为“世界布料交易市场上的金字招牌”,一度被日本博物馆收藏。年,浏阳夏布入选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做布,这项工艺还被赋予了新的创新色彩,从收纳包到夏布衫,再到茶艺家饰、夏布绣画等艺术品,众多文创产品诞生使其一下身价百倍。那些曾经消失的“织布姐妹”又重新回到了刘明秀身边,不必再外出打工。
现在,谭智祥制作的浏阳夏布已遍布北京、上海、杭州等诸多城市。其徒弟“心之夏”品牌总经理鲁松元则带领团队开发出浏阳夏布服饰、包具、家饰、茶道用具等八大系列多款创意夏布产品,先后登上纽约时装周、北京国际设计周、东亚文化周等舞台。并且通过互联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这一块曾将蒙尘的土布,又重新走上了更大的世界舞台。
编辑: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