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24589.html
如果稍微了解“拼布”,你一定知晓她——被誉为“目前唯一能代表中国手工拼布艺术水平的艺术家”“中国拼布第一人”的金媛善:
她是出生于黑龙江的朝鲜族民间拼布艺术家,现年73岁;
她年轻时做统计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照顾罹患癌症的丈夫选择停薪留职,继而全身心投入到拼布创作中;
她从未受过美学、色彩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作品却屡获国际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并授予“杰出手工艺品认证徽章”;
她热衷于传播拼布文化,除了深入的研习课程,也经常开设体验课和公益课程;所到之处大家都尊敬地称她为金老师;
她说:“哪怕最微不足道的爱好,痴迷到了极致时,也会让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活成传奇”。
她是现世的“摩西奶奶”……
做真正想做的事,没有时间苦闷
第一次觉得金老师很像摩西奶奶,是在年初二、三月份的一通电话里。
站在窗前接通电话,窗外静默漆黑,几盏路灯发出寂寥的昏黄光晕,心内一片惶然。此时她的声音从听筒中传出来,有一种特别的镇静效果——
她所讲的其实不过是一些日常:诸如最近在做的作品;意外染出了心仪的黄绿色;大幅作品剩下的材料还做了包包、吊坠、书衣;新的体验课教材已经进行两三章了……听着,心中慢慢安宁下来,就连窗外的世界也渐露出清明的模样。
央视纪录片《中国女红》至美篇:金老师当时疫情正在逐渐扩大,每个人都被困居家中,前途未卜。
在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影响下,每个人都感到了日常生活的巨变。有的人陷入无所适从的焦虑,有的人如无头苍蝇般急于适应全新的生活节奏,而金老师的生活和工作却如一股清流:从容、踏实、有条不紊。
“疫情期间我在家里生活规律没有改变:我每一天4点开始就到工作台工作,4点到8点是我最好的创作时间。这段时间我会把一天的工作量安排好。以前是晚上8点结束工作,开始看书或者电视,65岁以后都是10点后才入休闲状态的,应该说,现在比以前更自由了……”
央视纪录片《中国女红》至美篇截图真正想做一件事,任何阻碍都不能成其为阻碍:
当时的疫情给人们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对金老师而言也同样,比如购买和搜罗碎布头的难度陡增。而家中虽有存货,颜色也未见得尽如人意,于是金老师索性全部自己植物染。
高粱、柿子、洋葱皮、栀子……做植物染要耗费整天的时间,她要五点开始工作、直到晚上九点才收工。然而这辛苦同染出令人惊喜的颜色相比不值一提。
可以说,金老师一生的时间都在不断创作与辛勤劳作中,根本没有时间去焦虑、去苦闷。
年,金老师到台湾参加艺术拼布展,一位前来观展的加拿大拼布艺术家对着她那幅2米长、1.8米宽的巨幅壁挂《百花争艳》驻足兴叹甚至感动落泪:
“这幅作品肯定是精神病人做的,没有这种执着的精神做不出这么大幅、这么精细的作品。”
▲《百花争艳》创作灵感来源于某年春节与家人一同欣赏的烟花绽放的图景,这幅作品由三百多朵“太阳花”组成,每一朵都是由硬币大小的三角形布块围成一圈,再把不同直径的圆由大到小一层层罗列拼成的。每一朵太阳花上的三角形布块,至少有上百个。年,这件历时七年完成的作品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盛会——第七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上参展,一亮相便惊艳四座。
说起太阳花,还有一段前缘。
和摩西奶奶一样,金老师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学院派的艺术教育,她们都是从生活和热爱中汲取养分。
上世纪80、90年代,为了更好地了解拼布,金老师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独自走访了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她发现56个民族中至少有33个民族还流传着拼布手艺——而每发现一种拼布,她都会收集当地的被面、旧拼布片、拜访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的拼布手艺人,由此慢慢总结记录了民间28种针法与各个民族的拼布技法。
这种由金老师原创出来的“太阳花”,灵感来源于贵州苗族的堆绣:
“年,我去贵州施洞考察时发现了苗族衣领后的堆绣。它们就像藻井一样,层层叠叠的,虽然整体几乎在平面上,但视觉上却有种景深感。我当时非常震撼,到底是什么样的智慧,令他们能有如此的创造!”
回到家中,金老师开始研究起这种堆绣技法。
首先,她重新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以杯垫、挂饰等形式进行复刻练习,之后再将每一层拎出来做向外的叠生,令平面的景深感反向呈现出花瓣叠复的花朵造型。
这个原创的过程,整整用了一年。
从苗族堆绣到复刻学习杯垫、再到太阳花对于色彩的把握,也归功于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
虽然被称作“色彩大师”,但金老师在创作初时却并没有所谓的整体色系搭配计划,几乎都是完全看心情的“冒拼”。
然而,她对色彩的敏锐直觉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无论走到哪里,她的包中都随时备有针线、布头、相机和纸笔。夕阳下的田垄、家乡略显沧桑的俄罗斯风格建筑、菜市场的各种蔬果、甚至马赛克的色彩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正如她说:“生活中到处都是色彩”。
央视纪录片《中国女红》至美篇截图如此热情满满的创作、辛勤而诚恳的劳作,哪有时间愁苦?金老师的人生被自己的“热爱”治愈着。无论是丈夫的亡故,还是时代的焦虑,都能平稳度过。
细细想来,金媛善老师实在和摩西奶奶有诸多相似之处:
比如两个人虽然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学院派的教育,本能中却都有惊人的艺术敏感;比如她们都以过往的生活作为创作灵感进行创作,而作品呈现出来的内容却都是某种人类可以共情的、永恒的东西。
更本质的类似,是她们顺应本性的从容。她们都能遵从内心的意志生活,以质朴、勤奋、诚恳、不慌不忙的姿态存在着。
这份姿态本身,已经足够治愈了。
谈论生命的意义,就等同于谈论内心的热爱
《时代周刊》中评价摩西奶奶:
“摩西奶奶对积极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的热爱,成为她生活的强大推动力。这些也是无数自学成才者们的成功秘诀。她也是战胜逆境,富有才华和坚毅精神的楷模。”
之所以摩西奶奶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温暖和治愈冷战时期美国的社会性群体焦虑,是因为她真实地将自己的人生、情感、体察投入到作品中去,那些画作不仅呈现出一帧帧田园生活图景,更透露出作画者对这种祥和朴实生活的热爱。
治愈人心的其实并不是画,而是爱。
“人生并不容易,当年华渐长,色衰体弱,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回顾一生,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淡定从容地过好余生,直至面对死亡”——摩西奶奶
这种力透画面的爱,也普遍存在于金老师的创作中。
比如《虹》——它是送给孙子的手作绗缝被面。随同的还有一封亲笔信,关于这幅作品所寄寓的厚意:
“奶奶用五彩的线和五彩的布一针一线亲手制作的绗缝拼布彩虹被。也是奶奶用了五年的业余时间一针一线去制作的被。这一针一线里有奶奶自己的梦想,这一针一线里有奶奶的爱心,这一针一线里有奶奶特有的期盼……”
作品《虹》送给孙子的被面信中还详解了作品的创作意图:
“被子上下各拼18块,代表着“祖祖辈辈发下去”;左右各拼24块,代表着奶奶今天的24个小时和明天的24个小时。
中间四块小块拼接而成的,代表着孙子一年四季的成长过程;两边的两块也是由小布头拼接成的,代表着孙子的父母呵护着宝贝长大;
四周琐碎的小块,则代表着奶奶一生的梦想和喜怒哀乐;一针一针反复地绗缝,代表着要培养耐性;针脚横平竖直,代表着期望孙子做个正直的人;拼布是拼起来的美丽,是团结的力量,希望孙子做家族的粘合剂,兄弟姐妹团结互爱……”
——其实你根本不必看这封信,只要站在作品面前,就能体会到一种浓浓的温情,它从每一块色彩、每一个针脚、每一寸布面中渗透出来,你会像那位加拿大的拼布艺术家一样为之感叹甚至落泪。
同样,还有做给孙女的《姹紫嫣红》,在这个作品中,金老师特别加入了蝙蝠扣的元素,寓意把福气送给孙女。
▲作品《姹紫嫣红》本作在年日本东京国际拼布博览会上获得了传统部门二等奖。其复制品被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收藏,按照其图案制作的桌旗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这样的情感与爱意,充斥在金老师全部的作品中。
就如同遵循着拼布的节俭本性,除非必要,金老师不会刻意裁剪整匹布材进行创作,而是尽量使用碎布头;她在制作作品时也倾向于将作品设计得更实用,除了被面、挂饰之外,还有衣物、桌旗、茶垫、屏风,乃至更小的车挂、饰品等……它们可以与生活相伴。
▲送给儿子的屏风,央视纪录片《中国女红》至美篇截图
抱着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出的作品再致用于生活本身,这是一种最高层级的自洽。
谈论“作品意义”的时候,我们都明白,那是作者高度提纯出来的、自身生命的意义,而往深处看,这些深奥意义的核心,无外乎是爱。这爱是广义的,对自己、对家人、对生活、对这世间一切的美好……
而充满着热情和期待这件事,不得不说,实在太生机勃勃了。
其实摩西奶奶的作品中,也有两幅关于拼布的画作,一幅是绘于年、摩西奶奶90岁时的作品《大家缝活动》;一幅是绘于年的、摩西奶奶岁时的作品《等待圣诞老人》。
▲摩西奶奶《大家缝活动》▲摩西奶奶《等待圣诞老人》
这两幅画作刚好展示了拼布制作和使用的两种场景,在拼布之外,是温馨的社交活动和美好的生活期望——这也是金老师艺术人生的写照。
你还没有发现吗?真正重要的不在于作画或者拼布本身,而在于你有没有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尽兴地生活。
摩西奶奶说:“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不能依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金老师说:“做拼布是与自己相处的、孤独的时光。然而,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中,自我会放大到最大,然后再放下,回归到无尽的平静中,这是一种修行”。
看,她们是“精神亲眷”——如果人生需要解药,她们的精神就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观复采芹人
监制:观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