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却是品茶的行家里手

前段时间看《梦华录》时,被赵盼儿和茶汤巷老板斗茶的场景种草。

平时爱喝茶又喜欢古典文化的我,看剧中撵茶、注汤、击拂等情节,竟然只是看了个热闹。

图片来自《梦华录》

于是,朋友说下单了一本《大观茶论》送给我,帮我系统了解一下宋代斗茶。

谁知道,惊喜发生在书拿到手以后。

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却是个茶道高手

打开精致的外包装,封面上两行娟秀的小字让我眼前一亮,[宋]赵佶——原著。

没想到收到的这本书作者竟然是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除了干不好皇帝这个主业,文学艺术这些副业他是一样不落,而且不论干什么都成为业内凤毛麟角的人物。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推崇为“瘦金体”;他创办画院,培养出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这样的画家;他还会设计房屋、规划园林;会打马球、踢蹴鞠,跑步骑马运动全能。

论个人才艺,赵佶可以说是地表最强,但我不知道的是,他在茶论方面的成就也是无人能出其右。

一位真正懂茶人注释的真正懂茶的宋徽宗

虽说品茶一事不分王孙贵胄、平民百姓,但品茶到底是件雅事,为生活奔忙的人恐怕难以细品其中滋味,须得是有钱有闲的人,方能有这份品茗的心境。

在宋徽宗之前,较为完整记录点茶之法的文献是蔡襄的《茶录》,宋徽宗在此基础上做了更为详尽的解析,文字描述也更富于感官体验和艺术性。

可以说,宋徽宗将宋代点茶推向了极致,甚至专门写了这篇《大观茶论》。

再有,本书的编译者王建荣老师,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年度“陆羽奖”获奖人,数十年来编著了40余册茶叶相关书籍,在业界享有盛名。

王建荣老师不仅为《大观茶论》做了详细的注解和全文翻译,更引用了《茶经》、《茶录》、《茶疏》中的相关内容佐之,使这本书更加全面、好读。

试想,宋徽宗与王建荣老师,一古一今两个最懂茶的人凑在一起,就是茶界的“王炸组合”呀!

宋代真是个精致到每片茶叶都讲究的朝代

喝茶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去想杯中的这几片茶叶是经历了茶农的种植、采择、蒸压等工序才最后到你手中的。

所谓“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但是在宋代,这些工序都还远远不够。

宋茶的制茶工序可能是史上最繁复的,包括:采择、拣芽、濯器、蒸芽、压黄、研膏、造茶、焙火。

少一道都不成,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极尽讲究。

比如种植,“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比如采摘,采茶要在黎明时分进行,太阳升起就要停止。采下茶芽要即刻投入井水中,否则茶叶就不够新鲜洁净了。

比如茶具,书中展示的《茶具图赞》中就有“十二先生”,分别是:

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比如泡茶用的水,以名泉水为上,普通山泉水次之,井水再次之,江河水则不可用。

别看宋代后来“积贫积弱”,这样有仪式感、精致到入口的每片茶叶都被认真对待的生活,却是宋代文人雅士们的日常。

七汤点茶法是宋人的生活日常

《梦华录》中,赵盼儿跟胡掌柜斗茶的桥段展示的就是宋代的点茶技艺。

宋代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

《大观茶论》中提及的点茶方法有三种:

一种是静面点,一种是一发点,一种是融胶法。

宋徽宗最推崇的是融胶法,又将它细化成“七汤点茶法”。

七汤点茶法是《大观茶论》中最精彩的部分,从注水的手法到茶筅击拂的方向及轻重,对宋代点茶技巧描述的非常详细。

所谓“七汤”,就是把茶末放到碗中,然后分七次注入沸水。

茶与水的比例要协调: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宋代斗茶除了要斗香斗味,还要斗色斗浮,要求沫饽久聚不散,紧咬茶盏。

深谙点茶之道的人,会根据茶末量来注入适量的沸水,将茶膏调得像融胶一样。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宋代人喝的都是末茶,而非今天的茶叶。

顺带说一句,隔壁“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抹茶制作技艺,就是由咱们唐宋的末茶发展而来的。

跟茶百戏相比,咖啡拉花弱爆了

《梦华录》中的斗茶桥段,最终落脚在茶百戏上。

很多人不知道茶百戏是什么。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汤戏、茶戏,是用茶针在茶汤丰富的沫饽上表现作画,使其形成图案的一种技艺。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说的就是宋代的茶百戏技艺。

又有人说,这不就是咖啡拉花嘛!

咖啡拉花,是将牛奶往咖啡上倾倒,利用咖啡和牛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液体不溶的特性,呈现出多种图案。

而茶百戏使用的原料只是茶和水,通过高超的处理方法,使茶汤形成多种图案,并不会改变茶本身的味道。

且咖啡拉花的图案往往简单,而茶百戏的却可以像一幅水墨画一样意境悠远。

你细品,跟茶百戏相比,咖啡拉花是不是弱爆了?!

精装本才配得上如此精致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凤凰汉竹的这版《大观茶论》全书采用了精装形式。

最外面有一张全护封套,采用的是带纹理的特种纸,白而匀静,勒口处设计了牙线,所以整个封套挺阔又贴合。

封面采用的是硬纸板覆触感膜,摸上去有种丝绒的温柔质地,书名“大观茶论”四个字用的正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内文通篇使用彩色印刷,内页采用的也并非普通的铜版纸或双胶纸,而是质感绝佳的纯质纸。

装订方式采用的是成本较高的线装本,就像字典词典一样易于翻看,且久翻不散架、不掉页。

综上,这本《大观茶论》是了解唐宋茶文化的不二之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