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m.39.net/pf/a_5112777.html
04:29

作为从苏州走出去的艺术家,他热爱家乡,眷恋故土。最近,苏州高新区在徐惠泉家乡何山村设立了“徐惠泉艺术空间”,让他有了与百姓更加便利沟通的平台和渠道。这些年来,徐惠泉的艺术创作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他以传统的工笔画技法为基础,辅以重彩和各色材料,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重新定义了水墨人物画。他以中华文化和人物为创作题材,把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时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浓郁的中国气息和时代感。

徐惠泉近影(受访者供图)

画落“归根”不忘初心

记者:你为何会想回到家乡设立“徐惠泉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中有哪些内容是你最想传递给受众的?

徐惠泉:我是从苏州高新区原枫桥镇何山村走出去的艺术工作者,这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每寸方土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是一名家乡培养的艺术工作者,有幸成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记录者、创造者,同时也是一名劳动者。

苏州高新区邀请我在家乡设立“徐惠泉艺术空间”,让我有了一个更直接与家乡人民沟通的窗口,实现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艺术理想。以此为交流平台,我希望尽绵薄之力,通过开展艺术研究、展示、推广、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积极推进“艺术惠风行动”,助力家乡美术美育普及,让百姓感受艺术的温暖和力量。

泉源广长竹报平安cm×cm纸本水墨年

水墨淋漓写春风68cm×cm纸本水墨年

为了报徐惠泉家乡父老的厚爱,我精选了30件作品无偿捐赠。中国画部分涵盖了我青年时期至今的风格变化和心路历程。其主题都是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皆受有历史的阅读研习以及人生历练的感悟,画我眼中的世界,记录时代变迁和岁月履痕。反映了我努力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积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这次捐赠与艺术空间的设立,是“归根”,也是初心。

这个展览有我在学画过程中间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也展示了我的水墨、彩墨、墨彩三个艺术阶段成果。我的艺术之路也形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认识,所以我希望学画的人,能够从我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这种力量,这个可能是我想传达给大家的。

记者:这次展览展示了你从水墨画到彩墨画,再到墨彩画的转换,你的艺术风格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转变?能否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

徐惠泉:从“水墨”“彩墨”到“墨彩”是我人物画创作一路走来的风格变化,或者说我是在自己坚守的风格里不断调整和提升。从“水墨”到“彩墨”是风格的蜕变,从“彩墨”到“墨彩”则是艺术品格的提升。

林泉高致cm×cm纸本水墨年

竹林七贤cm×cm纸本水墨年

早年,我曾潜心揣摩陈老莲、八大、石涛、任伯年、吴昌硕等诸大家的写意作品,也曾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专修水墨写意人物画。这为我借写意之石攻工笔之玉,将写意画的功力和修养,以及呈现的潇洒、气韵、神思之妙融入工笔画中留下了铺垫,使得我的工笔画具有写意的特点又体现出绘画的现代性,形成了淳和流畅、隽秀诡谲、逸韵飘然的画风。

长期笔墨熏染使我对中国画有深切识悟,领悟到画家掌握中国画“得诗之魂、溶乐之韵、取书之骨”的艰辛和自身修养的重要。年,我赴杭州进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受名师教导,艺术视野豁然开朗,画技日进。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一批挥洒任情、笔简意明、水墨交融的写意人物画,受到美术界的欢迎与赞扬。

年,《愁听猿声梦里长》的创作是我从水墨画创作向彩墨画创作转变的开始。彩墨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新语言,它既保持着水墨在宣纸上的韵味,又能充分展示诸如矿物颜料、丙烯颜料等的美性结构与品质。从水墨向彩墨的转行,其实不只是绘画语言的转换,也不只是从“逸笔”向“制作”的创作旨趣的转换,它其实还标志着中国画从古典文人的经验中进入了艺术自觉的建设中。我的彩墨画是在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艺术营养基础上的出色创造,这里有水墨写意的神韵,有工笔重彩的严谨,有古典绘画的雅丽、富贵,有印象派的色彩追求,也有现代艺术的构成法和某种梦幻意识。

惠风和畅cm×98cm纸本水墨年

年以后,我从“彩墨”的研究、创作修正为“墨彩”的探索。“墨”“彩”两个字的前后变化,看似是一种回归,实则是一种飞跃。墨彩创作在着力于墨与色的交融、工与写的协调时更重视墨的传承,笔的运用,线的意义,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