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涛数字科技推动艺术进步需克服惯性

摘要:艺术市场存在着固有的惯性,市场本身喜欢老旧的成熟艺术,不轻易接受新的思维、新的艺术品种。

撰文|季涛艺术市场研究学者

转载|《艺术市场》年11月号

人类社会的艺术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一直相伴而行。科学技术致力于改造人类生活的客观世界,而艺术作为人类用于情感表达的媒介,不断进化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历史上每个时代的艺术风貌都能够体现出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准。

「科学技术是艺术发展的促进剂」

回顾人类历史,能找到许多科学技术辅助艺术发展,被艺术吸纳,承担起了艺术创作助推器的例子。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科技不断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工具与新的材料,作为对艺术的辅助支持;第二,科学思想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视野与领域;第三,科学技术派生出新的艺术创作方法,改变艺术作品的创作模式;第四,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有助于艺术市场推广与交易方式的进步。

历史上,艺术创作方式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与技术手段的持续进步而不断更新。从人类古文明时期原始的绘画颜料、粗糙的手工刻画工具逐渐过渡到近代丰富的水墨油彩颜料、纸张布绢、画笔及机械电动工具的出现,造纸术对于中国书画创作的改变,印刷术的出现催生了版画艺术,矿物合成颜料的工业化生产对于西方油画创作的推动,都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品质的不断提升。

年,从物理学、化学发展起来的达盖尔摄影术的面世,对艺术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摄影术直接改变了传统写实绘画的观念,而引发了一系列“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艺术家不必再去刻意模仿和描绘客观对象,不需要重视比例透视、解剖结构,无需考虑形体、空间和质感的逼真效果,而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描绘了。随之而来的,印象派、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应运而生。

由摄影术与印刷术结合成的复制技术,将艺术作品更为便利地向大众广泛传播,使原本只是少数人专享的艺术变为百姓也可能获取的资源,从而改变了艺术的欣赏行为与消费模式,艺术传播方式以及相应的商业模式都因此而变革,大大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发展。

20世纪末电子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艺术市场的传播和交易方式。以往的艺术品交易基本是通过人与人面对面“一对一”实现的。互联网技术催生出了“一对多”的网上艺术品交易模式,其跨越时空的全覆盖、便捷高效、节省成本的交易优势,是传统艺术市场所远不能及的。尤其,近3年新冠防疫形成了人与人接触困境,艺术品网络拍卖反而应运大发展,拓展了艺术市场的交易空间。

本世纪以来的20年中,科技快速迈向数字化。此时,数字技术与艺术融合而成的数字艺术改变了艺术创作手段,丰富了艺术内容,创新了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从技术层面提升了创作工具的易操作与便利性,也从艺术层面重构了艺术品质。数字艺术家不再需要画案、画纸、笔墨,只需一台安装有各种绘图软件和修图工具的电脑,显示器代替了画纸,鼠标代替了画笔,艺术家可以根据所需艺术效果选择不同的输出方式,形成不同的视觉语言呈现。数字艺术的可修改性与可复制性,使其创作、传播与收藏更为便利。数字艺术还能够极大缩短艺术创作所需时间,提高了效率。

“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现场

同时,数字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艺术信息的封闭性与特殊性,不再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丰富了传播方式,其受众更趋于大众化。只要人们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就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由此促进艺术作品的多样化发展,使得艺术创作领域和受众人群都在不断扩大,普罗大众也可以创造与欣赏艺术。

人工智能技术嫁接艺术产生的AI艺术能够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AI算法在艺术创作中可以不断将正在绘制的作品与自己存储的艺术数据进行比较,再反馈给创作过程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正,从而探寻人类作画的方法进行创作。

近两年火爆的NFT加密艺术属于数字艺术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产物。从艺术市场的角度上看,NFT具有溯源和记录功能,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流传有序,有助于数字艺术的欣赏、交易和投资价值在艺术市场上的体现。而元宇宙则更擅长于艺术市场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通过对一些无法实物表现、三维实现的特殊场景,用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再现,进行知识传播,为观者提供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由此成为艺术普及的特殊工具。在当代数字技术时代,艺术不再遥远,艺术的传播更加迅捷和高效,科技成了艺术与人、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未来的纽带。

「艺术同科技融合中的“惯性”阻碍」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但实际上,艺术界和艺术市场当面临科技逼近的时候,总是会表现出抵触的情绪和阻力。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科学技术与艺术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创造行为,有着较大区别。科技研究是以逻辑判断为主要思维方式,或说是一种线性思维;而艺术家的主要思考模式为形象思维,即发散性的思维。艺术家似乎容易接受使用早期科技创造出的工具、材料,但若要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创作则会感到不习惯,尤其面临当代电子技术时更是如此。比如,让传统艺术创作者用计算机进行绘图、修改、存储时会倍感不适应。

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往往习惯了传统的判断和行为模式。让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搜索、选择、交易以及竞买时,也常常表现出不习惯和操作笨拙的一面。因此,当数字艺术、NFT和元宇宙突然降临到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上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市场的收藏者,大多会表现出不理解、不喜欢的漠然、观望心态。

传统艺术的创作者往往更看重艺术表现出的高雅品位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似乎是一种精英的“阳春白雪”文化,艺术家也许会对技术层面的东西不屑一顾,或认为艺术向大众普及的科技方式相当于艺术的退化。比如,一些画家瞧不起摄影艺术,对数字艺术创作不以为然,认为NFT和元宇宙属于市场炒作的“伪艺术”。或许,艺术家们会认为高效、便捷、可快速复制粘贴的数字艺术品让原本“手工精细打磨”的艺术失去了“灵韵”,科技使得艺术不再那么神圣和高尚,缺乏了情感与温度,难以打动观者的内心。似乎艺术普及只是实现了“民主化”,同时却丧失了古典艺术的深刻与厚重。这导致一些艺术家对于科技的“侵入”抱着深深的怀疑、疏离与摒弃的态度。

由艺术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艺术品的交易和收藏已历经千年时间的洗礼和磨练,书法、绘画以及古玩工艺品的收藏价值已经被市场所认可。艺术市场存在着固有的惯性,市场本身喜欢老旧的成熟艺术,不轻易接受新的思维、新的艺术品种。市场似乎无法跟上快速演变的与当代科技嫁接的艺术品。近年来有关各种数字艺术形式的研讨、推广、展示活动接踵而至,但吸引更多的是年轻人和当代艺术的从业者,传统艺术市场仍旧处在狐疑观望状态,人们还没来得及理解这些新科技艺术的收藏价值,不知如何为这些科技艺术品估价。艺术收藏者接受这类新兴的、植根于虚拟空间里的艺术形式或许还需要时日。

也许,科学技术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促进作用一直是在不断克服各种阻力中缓慢实现的。艺术创作的手段、技巧、材料在科技的支撑下不断完善,艺术的观念也在对科学技术手段的逐渐接纳中改变。而不变的是,科学技术一直在持续发展,艺术和艺术市场也从未放弃对科技促进的需求而止步不前。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