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装潢裱式(简称苏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与其他流派风格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精与神,精是精致,神是神韵。需要说明的是,神是对所裱件品而言,精则是指装裱本身。
李白《将进酒》cm×35cm×8纸本年
李白将进酒字画书法作品京东¥.7购买已下架今天苏州人的精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恰恰相反,吴地历来是蛮夷之地,彪悍之辈,还记得那句名诗“男儿何不带吴钩”吗?正是明证。苏州的精致不仅要感谢隋文帝,还要感谢隋炀帝,是隋文帝首倡苏州休养生息,着力于文化建设,隋炀帝继之而发扬光大。但一地民风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概经过了近三百年的凤凰涅槃,直至唐朝后期,苏州“水”的风格特征才基本进化成功。这个风格特征也影响着装裱行业,甚至可以说苏裱是唐后期才逐渐形成的,它的风格特征是历史的产物。
宋(传)马远竹鹤图装裱前后
苏裱的精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用料讲究。苏裱的面料以绫绢为主,锦为次,绸缎辅之,基本没有棉料。这些材料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时期都属于高档奢侈品,唐五代时更是贵族官员的专利,非平民所能拥有。两宋时随着丝织工业的迅猛发展,这些材料得以广泛使用,但价格昂贵,明清两代它依然是文化财富的象征,苏裱工艺定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苏裱的复褙用纸是棉纸,俗称皮纸,但这种纸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皮纸是不同的,繁枝末节,以后细说。即便是今天的皮纸,苏裱也要通过煮、捶、打的精加工手段,方可使用。古代皮纸分黑白两种,白皮纸色泽洁净,质细而柔,纤维长,韧性强,唐宋时尤显珍贵。明清时始用玉版笺,也是一种高档装裱材料。古人劝言家训中多有珍惜纸张的要求,缘出于此,今人就不大能理解了。仍然要说明的是,玉版笺要经过二次精加工,方可使用,苏工通常的做法是在拖盆里放置糯汁,得其柔也;苏裱的轴头最次也是红木,骨质玉质屡见不鲜,甚至玛瑙、翡翠、琥珀、琉璃也是常见。不难看出,苏裱从一开始就向着“清玩”方向发展,“精”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杜堇玩古图装裱后
二是做工细致,这个细致不是某一方面,而是装裱的每一道工序。首先是打浆。材料选用低筋精白面粉,用温水调和打至面浆均匀发亮,而后开水冲制而成,最后冷水静养至少一月才可使用。高档件品的用浆需养半年以上,修复古旧字画用浆,养浆时间则以年计。这种方式养出来的浆密度大,更柔韧。养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物理退火过程,时间越长变化越小,这种浆裱出来的作品,卷得拢,摊得开。苏裱的出撞纤细而挺拔,配色文静而淡雅,却不夺画面之彩,设计水准很高,技术难度加大,但于画面则倍增气韵。
老陈糊
各色裱绫
天绫覆背
传统国画颜料
石蜡与砑石
在画背砑光
三是配置高雅。除了装裱之外,过去苏裱还有一项工作就是代客配置镜框或木盒。这种镜框与木盒的用料一般以樟木、楠木、红木居多,并有图案、线条、花纹装饰,增强了作品的高雅气质,丰富了装裱的文化内涵。这种高雅气质与文化内涵,正是所有以“苏”字冠名的工艺和艺术形式千余年来的共同特征。无论是苏裱、苏绣、苏灯、苏扇、苏作,还是苏州园林、苏州泥塑、苏州琢玉、苏州缂丝、苏州碑刻,抑或苏式家具、苏式小件、苏式彩画、苏式雅扇、苏派盆景……处处呈现着这种高雅气质,散发着这种文化内涵。“精”是苏裱的也是一切以“苏”字冠名的工艺和艺术形式的本体,一如人的相貌和气质,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潇洒四方。
郑成功画像全色
画心全色节选自《中国书画装裱技法》
《中国书画装裱技法》技法里讲苏裱的“神”体现在所裱件品的韵致上,服务于画面主体,强化作品的表现力。苏裱的最高成就是古旧字画修复,这项工作在近七十年中以纪国钧、谢根宝两位宗师为代表,但在还原与复原之间,两家又见功力不同。还原着力于碎片的拼接与修补,复原侧重于破洞的接笔与全色,一在审画与技艺,一重色泽与韵致。谢根宝在还原上独步江南,他曾将灵岩山寺院中一幅碎成百余片的元代大立轴起死回生,还原成功,现已成为寺院镇山之宝。纪国钧一生则为几百幅宋元明清名家字画焕发了青春,技艺精湛,享誉江南。纪国钧的公子纪森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又是拜在和他父亲同辈、享誉江南的装裱高手林海泉门下,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当今苏裱,一人而已。苏裱的修复手法与其他流派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对件品的修复要求不同,也可以说在文化认知上有高下之别。一堆碎片,还原是最起码的工作,但不是全部,“书画郎中”不仅要治愈病体,还要恢复健康,使旧有韵致重现,焕发新春,这才是苏裱的“神”。
黏贴辅纸
去除表面加固纸
在修复古旧字画的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配命纸,揭开命纸后需要重新托心,重新配纸。现在多数修复者的修复配纸是根据画面色泽自染颜色,使之与画面颜色接近或者完全相同,以求在全色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工作量恢复原样,快捷有效。但命纸与画面紧贴,即为背景,或称之为衬纸,无论画面何种颜色,白或者淡色与黑或者深色,衬托出的画面效果是有质的不同的。
清董诰吉祥经附紫檀木雕双桃盒
实践证明,淡古色的命纸更能衬托出原作的神韵,所以苏裱更倾向于使用淡古色的命纸。一般补洞补缺,修复者也是将纸染成近色,以求速效。这种装裱的弊端,则使原作神韵消磨殆尽,毫无生气可言。
苏裱则不然。在染配色纸时,也是要求比原作色泽淡化许多,在全色的粗全、细全时,运用漂、拂、擦等手法,一遍一遍,层层叠加,耗时费神,最后才与原作相融合。这种装裱的效果,虽然耗时费神,但前人作品的韵致得以延续。
清董诰山水卷附古琴形漆盒
最后对整个作品全色,又称之为“见光”,“见光”的最大忌讳是“见新”。一般修复者在粗全、细全之后,只是稍微处理一下画面即已告竣。实则“全色”是修复古旧字画后期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用料工具考究、难度最大的压舱石,可以说非高手不能为之。“全色”用的颜料必须是天然颜料,墨需老墨,笔要尖细,以不散毛为基准。“全色”也是以稍淡为宜,十几遍后融于原作。苏裱修旧如旧的原则,也是现代一切修复行业的基本原则。早在一九五三年,以谢孝思为首的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在修复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时,就提出了这个原则,苏州对于文保行业这个原则的确立是有着不凡贡献的。
苏裱历史的探究与技艺风格的传承,需要大量史料文集的挖掘整理,更需要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艺家们的口传记录,这是一项繁复而长期的工作。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冀同仁为苏裱事业共同发力。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主讲人:汤发周
庚子年记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