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守护文明瑰宝的指尖艺术
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原古籍原始的面貌。人民视觉资料图文以载道,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古籍的纸张易受侵蚀损坏。古籍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守护着这些瑰宝。修书人的工作是怎么样的?这些修书人如何与时间对话?
公益体验课现场活动图片由主办方提供10月20日至10月25日,作为国内最大的古籍及善本保存机构之一,上海图书馆联合万代南梦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启了“融汇古今,乐创未来——非遗技艺体验课”系列公益活动。公益课上,著名碑刻传拓专家、非遗传承人赵嘉福先生的传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和她的修复师团队一起,带领体验者们亲身感受、学习“古籍修复”和“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两项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碑刻传拓专家、非遗传承人赵嘉福演示碑刻传拓技术中的“上墨”环节。
虫蛀、鼠啮、霉蚀、粘连、酸化、老化……破损古籍的问题多种多样,修复手续多达20多道。张品芳介绍:“从分叶到最后装订至少要经过编号、修补、溜口、喷水、倒叶、折叶、修剪、整理、压平、钉纸捻、穿线等20多道工序。”
课堂上,张品芳向大家演示着部分工序。“修复时,先要把古籍一叶叶拆开分解,反面朝上,用毛笔蘸上糨糊,把相同材质、色泽相近或留下来的旧纸粘到破损部位,只保留2毫米的重叠部分,再把多余的补纸撕下。”短短一个小步骤,就耗时不少。
平时在工作中的张品芳在现场指导的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非遗传承人,已经到了第四代,他们多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古籍修复讲究修旧如旧,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所以火候,分寸,手感非常重要,文字没办法表达,机器更是不能完全替代,只能依靠代代修书人口传亲授。”张品芳说。
随后,张品芳还演示了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中的“上纸”“上墨”与“揭纸”环节。若非深入体验,恐怕难以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中碑拓的制作细节,仅仅“上墨”一个动作,其中要领就是双手需配合完成“斜下直落”,看似简单,真正落到纸上的动作要轻重适宜,轻了上墨太少,重了又容易把纸弄破。
张品芳演示“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中的“揭纸”环节两个小时的聚精会神,让每一位到场的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从事这份工作的苛刻要求。无论是“古籍修复”还是“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都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与时间对话的艺术,要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和审美,才能在修复和装裱过程中留住“古韵”。
“年,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张品芳说,“让更多读者了解、体验古籍保护技艺,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们上图人的职责。”
张品芳并非科班出身,她凭借着自己不服输的劲头在修复岗位上度过了31年。保护技术、书法美术、版本学知识……张品芳从未停下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步伐,如今的她对古籍修复有了更高的标准,一旦投入修复就算牺牲休息时间也要力求完美,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慢慢懂得了欣赏品鉴、享受修复带给她的成就感。她说道:“现在回头看来,做这个工作需要毅力有耐心要能吃苦,许多刻碑都需要在野外工作,天气恶劣,环境艰苦,但当时就觉得吃苦是坚持不下去的。”之所以拥有今天的成绩,正是她对文物修复抱着极大的热忱、责任和坚守。
古籍修复并非只是手工技术,还需要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积累。张品芳说:“古籍会遭到虫咬、鼠啮、霉蚀、粘连等各种‘伤害’,这就需要知道为什么这类纸张会被虫蛀,什么样的虫子会咬纸张等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化学分析、生物材料分析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科技融合也是今后估计发展的趋势,张品芳介绍,如今也出现了纸浆补孔机,修复效果很好,例如纸张有些肉眼看不见的破洞及有很多密集的洞时,人工补洞效率低且效果不好,用机器修补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以往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大多是文博方向专业的,未来我们更希望复合型人才加入,理工科、生物化学学科人才都是我们急需的。”张品芳说。
代代修复人沉得住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头,多年磨得一剑,他们指尖的技艺拖住了古籍书光阴的流转,他们所从事的古籍修复事业守护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铸造”着不平凡,变的是工作的地点,不变的是他们一直守护中华古籍的工匠之心。
此次公益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是万代南梦宫,万代南梦宫董事长冷泉弘隆先生表示:“非常荣幸参与和体验到中国的传统技艺,社会文化历来是万代南梦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领域之一,始终以‘乐创未来’为理念,作为一家在华发展的娱乐文化企业,我们将尊重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在行业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希望共同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