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流融媒体山东高校采风”活动走进首站——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前身是年创建的山东省周村丝绸学校,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围绕“丝绸”做文章,逐步形成了以“丝绸”文化为主线,以源于“丝绸”的“卓越、精细、亲和、久远”为实质,以培育“一桑一蚕”无私奉献精神、“一梭一丝”时尚工匠精神和“一带一路”开放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精神。以“丝绸”文化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文化品牌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并被列入了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以“三种精神”为内涵的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特色学校文化,相互支撑、共促共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贯穿育人全过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承担着浸染作用,陶冶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
挥党和群团组织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实施“文化强校”战略。
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学校重点工作督查考核,专门成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和协调检查。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文化建设专家智库,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咨询,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用于学校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建设,以保障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在充分调研和规划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学校文化资源,合理引进社会合作机制,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学校文化特质的人文景观和宣传产品,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设施与场所,为学校精神文化落地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学校制订文化建设相关的工作和管理制度,就体制机制、管理服务、队伍保障、行动计划等形成规范的政策性文件,使文化建设成为长效常态的日常工作。学校各部门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计划,分步骤、分阶段落实,使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享建设成果的凝聚力工程。
党建文化引领,群团组织同频共振
学校深入实施党建文化引领工程,着力建设红色空间、红色讲堂、红色队伍、红色实践四大平台。各党总支(党支部)建设党员活动室,做到党建文化上墙、党建刊物上架,使党员活动室这个“红色空间”成为党员干部的“红色加油站”。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社团,实施“青马工程”,构建一站式党建育人模式,将党建工作落实到多个层面,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开设“学习论坛”,请专家进来,带学生出去,邀请市级领导、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讲习新思想,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讲精神、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科技,让党的最强音传到青年师生心中。学校团委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工会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激发教工师生的活力和向心力,推动形成党建带动群团建设、群团建设服务党建工作的生动局面。
加强对学校精神内涵的凝练和宣传,集中展现亲和、久远的精神实质,充分展示学校鲜明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追求。
特藏馆、校史档案室发挥育人功能
学校建有丝绸文化特藏馆博物馆、校史档案室,传播学校丝绸文化和校史文化,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学校风采。年5月,学校建成了丝绸特藏资料室,积极开展丝绸文化遗存收集整理工作,现已收藏丝绸文物件、专业书籍册和其他器物若干。这些珍贵的特色资源真实地反映了丝绸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与学校的历史沿革融为一体,为开展丝绸文化特色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料和地域特色资源。校史档案室面积约平方米,展品约余件,系统展示了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是学校历史的集中展示,是校园文化的浓缩体现。特藏馆、校史档案室每年接待师生观众余人次,成为学校文化和学校历史对外展现的主要窗口。
以园区建设理念打造文化传播基地
年,淄博市轻工业(三转一响)博物馆落户学校,使学校现有的丝绸特藏馆藏品与“三转一响”藏品相得益彰,轻工业产品结构更加完整。轻工业博物馆以保护和弘扬优秀的轻工历史文化遗产为宗旨,以反映当地轻工业发展历史为主线,以科学技术进步史、轻工教育发展史、轻工企业发展史和轻工机构发展史为辅线,着重展现当地轻工行业和学校办学走过的历程、成就及深刻影响。轻工业博物馆是淄博市历史发展的印记,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传承了历史文化。学校依托淄博市轻工业博物馆、丝绸文化创意园等设施,科学设置教育项目,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性功能,每年接待全市研学游活动20余场,接待人数余人次,为服务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丝绸文化创意园”每年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燕川剪纸、曲冰黑陶、核雕、周家老染坊、周村丝绸、锦灰堆、织锦、汉民族服饰、染缬技艺等与学校专业相关的非遗文化,更是让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发挥“非遗”更大的作用,曲冰黑陶、核雕、周家老染坊、染缬技艺等“非遗”文化落户“丝绸文化创意园”,成为淄博市学生研学游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门活动项目。
开设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和讲座报告
学校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重视内涵建设。按照程序对每门申请的通识课程情况逐一审核,确保通识课“门门是精品”。每学期开设8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坚持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周村民间扎染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染匠”获评“年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优秀成果”。每年开展经典诵读会和“读书月”系列活动。这些通识课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也营造了更具人文底蕴与艺术气质的大学氛围。
艺术类专业主要开设了《民间染色工艺与设计》《绣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纺织服装类专业则将《纹织工艺与设计》《织花图案设计》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丝绸文化》《纺织文化博览》《百年服饰》《丝绸技艺》《染缬》等多门公共选修课。向学生展示丝绸完整的产业链和悠久的历史,并将丝绸文化与学院历史、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让丝绸文化课程入脑、入心,培养了学生丝绸文化素养。
学校每年举办百余场学术报告,其中人文素养类学术报告覆盖学校全体师生,如齐文化讲坛、学习论坛、社科论坛等,这些讲坛、讲座为校内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养学术内容,更请来了校内外知名的人文社科专家、学者为学生普及人文科学知识。
深入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卓越、精细意识贯穿育人全过程,丝绸文化育人成效凸显
坚持“文化立校”“文化强校”,学校管理水平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程度明显提升。通过管理水平提升行动、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完善考核管理体系这些抓手,学院内部治理体系越加完善。年度学校获得“振兴淄博劳动奖状”荣誉称号、“淄博市第九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荣誉称号。
通过特色文化建设,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招生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学生卓越意识和工匠精神明显提升,企业用人满意度持续在90%以上。培育出了丁姣、李寒霄等一批“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感动淄博”等优秀人物。
组织纤维艺术“国际学术交流周”,邀请格鲁吉亚格中友好协会会长、“丝绸之路——格中文化中心”主席、“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发起者之一、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刘光文教授,第比利斯国立大学艺术史理论博士、伊立亚国立大学科学艺术学院萨罗美·兹斯卡里施维里副教授通过“丝绸在格鲁吉亚及格鲁吉亚丝绸博物馆”等讲座,讲述中国丝绸文化在格鲁吉亚的发展,讲述“一带一路”的动人故事,彰显“精益求精,开放创新”的工匠精神。
丝绸文化创意园区的“国际时尚设计学院”,引进美国帕森斯学院“工作室+大师+平台”三位一体、“理念+能力+创新”多维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金顶奖设计师刘勇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金典奖设计师朱建华教授为国际时尚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汤书昆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研究所所长王雄飞教授为国际时尚学院的高级顾问;增强园区的师资力量,汇集上海拉夏贝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老站创意园、纽约品序设计师电商平台等品牌企业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培训中心和纺织信息中心入园交流合作,通过“专家+工作室”项目运作,年培养具有流行趋势分析和创意设计能力、良好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余人。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以“一蚕一茧”无私奉献精神、“一梭一丝”时尚工匠精神和“一带一路”开放创新精神为学校文化核心,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全校师生高度认同,文化育人根基更加坚固,文化育人底蕴更加深厚,文化育人氛围更加浓郁,师生文化意识更加强烈,“三种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打造了全省知名的特色学校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