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Daguerre,—年)
新的观看之道:摄影及其影响
(美)H.H.阿纳森,(美)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著
钱志坚/译
图文来自/后浪大众偏好视觉真实的趣味,是刺激研究的至为重要的因素,而研究最终带来了首次实用摄影操作过程的发明。摄影的因素早已存在,有些达数百年之久。古代的作者曾记述有关“暗箱”的使用,就是一个带有小孔的黑暗的箱盒,小孔将外的景物投射到对面的墙上。镜头的使用同样也有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早期摄影中用来记录图像的银盐的感光性,最起码自18世纪以来——也许甚至早至12世纪——即为化学家们所熟知。那么是什么催使19世纪头几十年众多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去寻求通过摄影来固定形象的途径呢?毫无疑问,工业化了的欧洲和北美已经促成了对摄影所保障的精确性的文化诉求。而摄影又反过来助长了对发现(以及记载)客观真实的兴趣。
年8月,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Daguerre,—年)公开展示了一项新的机械技术,即达盖尔摄影法,用来在一个平面上以微妙的细节永久性地固定即使不是金色但也具有精确色调的外在世界的形象。从那时起,西方的画家在创造新的形象时,几乎无法不去考虑由摄影(字面上即“以光作画”的意思)的媒材所引介的特殊状况。应该补充的是,一直到20世纪摄影家才得以自由自在地创作,而无须去尊崇由绘画和素描手工制作形象的古老手法所确立的同等的审美标准、品质和声望。
摄影对绘画最为直接而明显的冲击,可见于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些艺术家急于取得以前不为人知的那种特殊的光学真实性。这一潮流通常被认为在一些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艺术家作品的“即时性”中达到了顶峰,后来在年代的照相现实主义中再次出现。
然而,另一些艺术家,甚至是同一批艺术家,他们把摄影形象的精到忠实当作想象性和观念性创作的恰当理由,从而使他们的艺术摆脱了图画形似的要求。有些人则把摄影特有的变形和不规则性视作创作全新形式语言所要求的清新思想的源泉。这一时期的画家当中,有些是颇有成就的摄影家,如埃德加德加和托马斯埃金斯。摄影也可以为画家提供一种捷径,用以取代仔细观察后准备的草图,还可以极大地扩充可靠的图像库,这些图像取自具有冒险精神的摄影家能够扛着笨重的设备所到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具有异域情调的角落。
尽管艺术家们对摄影具有广泛的兴趣,摄影作品的美学地位却仍然是个疑问。机构的做法加重了摄影家身上的审美负担。摄影作品通常不被纳入艺术展览。比如,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摄影作品没有出现在美术画廊部分,而是被陈列在了工业展厅里,凸显其技术性的而非审美性的价值。尽管摄影的审美价值受到挑战,早期摄影家仍然觉得自己的作品最为接近绘画,亦如画家们同样与摄影绑在一起。摄影家因为技术上的优越而颇为得意,进而飘飘然,他们甚至觉得必须在艺术成就方面与绘画一决高下。因为画家可以自由地选择、综合甚至随心所欲地强调,他们进而获得的不仅被认为是艺术最为根本的诗意和表现,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即使不是光学也是视觉上的真实。在现存最早的一幅摄影作品中,早已因极具视幻感的大幅绘制场景而著名的达盖尔,寻求既模仿自然又模仿艺术的做法。他选来记录的现实场景,是一个静物场景,静物的摆放方式是起码自17世纪以来即已常见的。这是一幅达盖尔式的照片,在一块金属板上涂有一层感光的银粉溶液,一旦经由化学定影液冲洗,即可出现一种独特的相似效果,这种效果不能复制,却以惊人的清晰效果记录下了所期的形象。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一幅早期的达盖尔式摄影照片,拍摄于艺术家的工作室,年。法国摄影学会,巴黎
技术:达盖尔式与卡罗式
以多才多艺的发明家尼塞福尔涅普斯(NicphoreNipce,—年)早年的实验为基础,达盖尔研制了一种摄影过程,即将一块碘化银板放置于一个有基本形状的照相盒内。当镜头对准所要拍摄的景物时,一个透光孔就会用手动的方式打开数分钟。这个动作会将一个“潜在的”形象记录在金属板上,也就是说,这个形象是作为一种化学反应而存在于金属板上的,不过是肉眼看不到的。达盖尔发现,他可以通过利用雾化水银处理金属板来显现潜在的黑白形象:这是与早期摄影有关的许多危险的手法之一。不过,潜在的形象会因为曝光过度而变得暗淡。
达盖尔于年发现了这个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他当时意识到有一种盐溶液可以使形象固定。结果所得到的达盖尔式照片仍然是最为清晰也最为精确的摄影模式之一。达盖尔式最主要的缺点正是它的独特性:即它们无法被复制。同时期追求发明摄影的有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他对作为绘画辅助手段的暗箱很熟悉。塔尔博特曾是一个不得志的业余绘图员,他后来开发出了一种技术,使得通过暗箱捕捉到的景物投射到涂有银化盐的纸面上,这样就可以使黑白的图像复制得到固定。这样获得的照片中,被拍摄物的亮度是反过来的,也就是说,暗的地方实际上是亮的,而亮的地方实际上是暗的。塔尔博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用作负片。他将光透过一张感光纸,然后再投射到另一张感光纸上,这样就保持了原物的明暗之处,这就为以后19世纪和20世纪以底片为基础的摄影的很多进步铺平了道路。塔尔博特称他的过程为“卡罗式”,意为“美丽式”。
奥斯卡G.瑞兰德,两种生活方式,年。合成蛋白印相。皇家摄影协会,英格兰
在同一时期的英国,摄影处理过程已经变得极为多样。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HenryFoxTalbot,—年)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使光线折射出的形象固定在经过银化处理的纸张表面,从而创造出其创作者所谓的卡罗式照片。塔尔博特声称,他最早的卡罗式照片摄制于年,因而先于达盖尔式。塔尔博特迟来的声明让达盖尔得以享受由摄影的发明而获得的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资金报酬,但这位英国发明家的方法最终还是取代了他的法国对手的方法(见上文灰色字中的“达盖尔式与卡罗式”)。塔尔博特的技术让负片图像转变成正面图像,这个过程一直是以胶片为基础的摄影的核心。与达盖尔式不同,负片可以使形象无限次地复制,因此像奥斯卡G.雷兰德(OscarG.Rejlander,—年)那样具有绘画意识的摄影家,就可以在类似舞台的背景中集成丰富多样的群体人像构图。这些摄影家利用多张负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像,然后再做调整安排,其方法就像历史画家为沙龙展所准备的宏大的叙事性场景。瑞兰德不仅利用他的组合照片去仿效学院派大师的艺术方法和野心,还仿效他们装腔作势的高调的道德目的。英国摄影家亨利佩奇鲁滨逊(HenryPeachRobinson,—年)利用草图来准备他精心制作的展览照片,这些照片通常是他用多张负片编制而成的。
亨利佩奇鲁滨逊,唱圣歌(草图),―年。纸本铅笔,33厘米65.5厘米。皇家摄影协会,英格兰
亨利佩奇鲁滨逊,唱圣歌,年。合成蛋白印相。皇家摄影协会,英格兰
现实主义的精神启发了一些进步的画家,他们在一个更为直接而简洁地处理题材和媒材的方法中寻求真实性;同样,很多开明的摄影家寻求使自己的作品脱离雷兰德使用的那种人为的、学院式的手段,而去忠实地反映世界及其生活。获得这种即时性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物影照片:将物体直接放置在感光纸上,让纸张接受曝光。安娜阿特金斯(AnnaAtkins,—年)是使用这一技术的先驱者,她创作了很多色调丰富的植物标本蓝晒照片。阿特金斯将她的蓝晒照片集册出版,比如其中的《英国的水藻》(BritishAlgae,—年)就是第一本用摄影方法构图和印制的出版物。她的物影照片的鲜明色彩,以及对植物形状所做的精确但似幽灵一般的记录,表明了摄影在美学和纪实方面的潜在可能。
安娜阿特金斯,螺藻,选自《英国的水藻》,―年。蓝晒照片,28.0厘米21.8厘米。底特律美术馆
对于以照相机为基础的摄影,其他的策略也可以用来加强这种媒材的客观性和报道性。这种文献性摄影的实践者获得艺术性和表现性的方法,就是通过选择题材、取景、加框、光线,以及不断改进的控制光线的手段——镜头、快门速度、金属板以及冲印化学成分。即使是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的作品,也显示出对创作直接记录毫无戏剧性或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的趣味。他们的第一批街景照已经使用快照所见的斜角构图和随意取景,只是喧闹繁忙的生活进出画面的速度太快,而无法被年代和年代缓慢的感光材料捕捉到。同代人称达盖尔的巴黎是“一座死城”,因为像《神庙林荫大道》(BoulevardduTemple)那样的画面中所捕捉到的人类存在的迹象,只有那个长时间伫立在那里让人擦鞋的人,而他站立的时间也恰好足够拍摄这张照片。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纳尔逊立柱树立期间的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英国伦敦,年。纸本负片银盐印相,17.1厘米21.3厘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神庙林荫大道,巴黎,约年。达盖尔式照片。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慕尼黑
最早在摄影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是肖像摄影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法国的纳达尔[Nadar,即加斯帕尔-费利克斯图尔纳雄(Gaspard-FlixTournachon),—年]和英国的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JuliaMargaretCameron,—年)。他们强势的个性使他们得以接触到那个时代很多卓越的人物,也给了他们以令人难以忘怀的洞察力处理这些人物的视角。纳达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漫画家、热气球摄影家,还是一位对巴黎充满激情活力的人,他于年写道:
摄影是一项奇迹般的发现,是一项吸引最伟大的知识分子的科学,是一门激发最敏锐的头脑的艺术——而且是任何低能儿都能够操作的一门艺术。......摄影理论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传授完,而教基础的技术只需一天的时间。但是无法传授的是对光的感觉。......光如何洒落在脸上,是你作为艺术家必须去捕捉的东西。如何去抓住被摄者的个性,也是无法传授的东西。要展现出人物的内心写真,而不仅仅是靠偶然机会获得平庸的肖像,你必须立刻与被摄者进行情感交流,忖度他的思想和他的品格。
卡梅伦喜欢给她的亲朋好友乔装打扮,以拍摄服装剧的形式重现《圣经》故事和丁尼生《国王的叙事诗》(根据《亚瑟王传奇》所作的系列诗歌)中的场景。她也拍摄肖像,其强烈的情感色彩扫除了所有的舞台感,但突出了人物的戏剧性和着重强调的黑白对比效果。不过,她全部的作品都只保持着最为崇高的目标,正如她自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良民。曾有人抱怨说她的照片总是好像对焦不准,卡梅伦对此回答说:
什么是对焦——谁有权利说什么样的对焦是合法的对焦——我的愿望是将摄影高尚化,并保证它作为高级艺术的品格和用途,就是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尽可能地忠实于诗歌和美,而又不去牺牲任何真实的东西。
在肖像和抒情风俗场景之外,卡梅伦也投入摄影的另外一个最早的门类:民族志肖像的拍摄。摄影的出现恰逢欧洲诸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时期,尤其是英国和法国。这种帝国主义在文化方面自我显现的形式,就是东方主义:亦即西方对近东、北非和亚洲——在文学和视觉艺术方面——的再现,这些地区在19世纪中叶受到了最为深重的殖民化。民族志和正在开始形成的人类学一样,它们的发展都是对民族利益的回应,都是为了鼓励更好地去理解当时处于殖民统治下的那些不同的文化。这种了解“他者”的欲望——有时候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原因,有时候出于简单的好奇,但也有商业和政治考量的动机——让许多摄影家将他们的照相机转向殖民地区的风景和人民。当卡梅伦的丈夫被任命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一个殖民岗位时,她带着相机携家人与丈夫同行。与她的很多同代人不同的是,卡梅伦对待民族志摄影的方法,保持了她记录英国被摄者时所具有的那种敏锐性和主观性。
纳达尔(加斯帕尔-费利克斯图尔纳雄),莎拉伯恩哈特,年。照片,23.8厘米24.5厘米。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扮演朱莉娅杰克逊的赫伯特达克沃斯夫人,约年。蛋白印相,34厘米24.4厘米。乔治伊斯曼国际摄影和电影博物馆,纽约州罗切斯特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无名女孩,锡兰,―年。蛋白印相。J.保罗盖蒂博物馆,洛杉矶
很快成为文献摄影最为恒久题材之一的,是战争。摄影剥去了传统绘画通常赋予武装冲突的那种歌剧式的光彩。这一点最初在罗杰芬顿在—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拍摄的摄影作品中得以显见,但在马修布雷迪(MathewBrady,—年)及其合作者亚历山大加德纳等人的作品中具有更为分崩离析的效果,他们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扛着相机奔赴激战之后尸横遍野的战场。(因当时所需的曝光时间仍有数秒之久,所以战斗场面本身无法被拍摄。)美丽入微、无声而又客观(甚或冷漠)的图片,无比详尽地揭露出暴力所带来的惨痛平静,或者是冲突双方几乎无法辨别的死亡的相似,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因而有了全新的含义。当布雷迪的摄影作品与同时代美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温斯洛霍默的南北战争场景相比较时,很清楚的是,摄影以一种任何画家都无法做到的方法将图示战争现实的表现做到了家。
马修布雷迪,南北战争中死去的战士,约年。明胶银版印制。美国国会图书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佚名摄影师,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年。达盖尔式照片,8.3厘米7厘米。威廉鲁贝尔藏品
在美国,达盖尔式摄影从首批操作手册和设备到达东岸那一刻起,就疯狂地流行起来。很多商业摄影工作室迅速地出现,尤其在纽约和费城,这导致了数百位业余摄影家的涌现。他们给被摄者提供廉价的肖像摄影,这些人从前根本无力负担肖像画的费用。众多无名摄影家的不尽努力,涌现了很多对于平民百姓的率真记录,以及对于不少杰出人物的珍贵写真,例如卓越的反奴隶制作家和演说家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身为逃亡的奴隶,道格拉斯以亲身的经历撰写了饱含感情的反对奴隶制的公开抗议文章。他在南北战争时期曾出任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顾问,后来成为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身居要职的非裔美国人。这张道格拉斯青年时期的照片,拍摄于他为了躲避在美国被捕而在英国和爱尔兰进行巡回讲座的后期。正如最好的达盖尔式摄影一样,这幅照片极为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被摄者不加修饰而率真的呈现。
-End-
本文节选自:(美)H.H.阿纳森,(美)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著;钱志坚译.现代艺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8
现代艺术史
[美]H.H.阿纳森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著
钱志坚译
后浪出版公司出品
年8月第1版
推荐理由1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
欧美高校50年来首选教科书
敢于挑战那么大的题目,《现代艺术史》自有它的理由。
事实上,《现代艺术史》是世界上最早撰写现代艺术史学的书,为后世模仿者树立了榜样。它初版完成于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H.阿纳森的代表作。
出道即巅峰,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
它有多厉害?出版50余年,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权威教科书,也是深受广大师生好评的资料书、工具书。去欧洲或美国学艺术,教授开出的书单里必定有它。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可以说,《现代艺术史》是系统性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不管有没有艺术背景,都能读懂。
这本书第一次进入中国,是在年。
时值文革结束后思潮踊跃的80年代,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当时的人们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翻译了此书,定名为《西方现代艺术史》,当年就敢定价元。
那时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
一本书在手,中国的艺术家们终于与世界发展接上了轨道。
它也为无数中国青年艺术家担当了启蒙者、引路人、指路灯的角色。
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但从年英文版的初版,到年中文版第二版,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太久。
直到今天,才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推荐理由2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清晰梳理艺术史发展变化脉络
《现代艺术史》到底厉害在哪儿?
它是一本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视觉艺术。
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全书一共27章,光目录就有8页。
从19世纪末开始讲起,一直持续到21世纪,完整梳理现代艺术百年来的源流,正好接上《艺术的故事》等经典艺术史戛然而止的部分。
作为一本近0页的巨著,光把书中的关键词列出来就超过了个,一张图都列不下,实际书中的内容更比图中的关键词丰富得多。
那些傻傻分不清的新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具象艺术、地景艺术、后极少主义、偶发艺术、新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精确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国际构成主义……一本书全都囊括了!
推荐理由3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
与时俱进紧跟艺术研究新方向
那么,《现代艺术史》为什么可以做到那么大而全?
原因之一,是初版作者H.H.阿纳森作为艺术史大家打下的优良基础。
阿纳森曾先后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夏威夷大学,担任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获得过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挪威圣奥拉弗骑士头衔、冰岛白隼勋章。
从3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的30多年间,他曾先后任职于纽约弗里克收藏馆、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期间他接触到很多的艺术家并且亲见了他们的作品,这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常人所不具备的直接经验。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市地标之一,阿纳森曾长年担任艺术管理部的副主席
原因之二,《现代艺术史》也是一本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的著作。半世纪以来,历经5次重新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
此次中文版采用的底稿是年出版的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前言部分,甚至单独附了一个《新在何处:逐章修订说明》,27章每一章增补了哪些内容都列举出来。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化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曼斯菲尔德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曾担任纽约大学艺术史副教授、美国国家人文中心学术项目副主席、宾州州立大学艺术史系主任。
她秉持了阿纳森的艺术史观和编撰体例,同时也拓展了所涵盖的领域,收录了女性艺术家、非裔美国艺术家和非欧美中心圈的全球艺术家。
无怪乎国外的艺术史教授们都纷纷惊呼:
“精彩!是我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所见到的对于一本教材最为彻底而有用的修订。”
“我绝对要采用这个修订版本,因为它在组织和结构上都有巨大的改进。”
推荐理由4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为什么《现代艺术史》迟至年才出版呢?因为这是一本译者同本书打交道了30年,接到全新的翻译任务后“拖稿”了近十年的作品。
前面说过,年本书曾以《西方现代艺术史》之名出版,后面又把第三版增补的80年代部分以《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之名单独出版,而后者的译者之一,正是艺术史家、策展人钱志坚教授。
钱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史论硕士学位,在纽约大学艺术研究院获得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市立大学理工学院艺术史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纽约室内设计学院中国部主任。
这本书对钱教授本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也是80年代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学者中的一员,对本书无比珍爱。
此次我们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HISTORYOFMODERNART),在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邀请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教授再度悉心迻译,原汁原味又焕然一新!
全书80万字,钱教授精心打磨了近10年。可以说一字一句,都饱含心血。
推荐理由5
装帧足够精美
硬精装,极少主义全新封面
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
为了配得上作者译者的心血和如此重磅的内容,我们在排版装帧上也是不遗余力。
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幅。
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
整本书是硬精装,杂志一般的16开大开本。
不同于小屏幕看密密麻麻的字和缩小图很困难,大开本实体书放在桌上翻看非常舒爽,当讲到前后章的作品需要来回跳页时也非常方便。
全书页,重约2.8公斤,4.5cm的厚度比新华字典还厚得多。无愧于兼容并蓄的工具书、案头书之名。
封面特地设计了极少主义的外封,为了向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致敬,采用膜银卡上uv五色印刷,印后覆高光亮膜,表面逆向上光。
下半部分裸露的膜银卡纸如图一面磨砂镜子般,在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内封则是纯白的布面,凹刻了英文名HISTORYOFMODERNART,优雅简洁。
《现代艺术史》原价元
现价7折特惠,只要元
来领略这本
现代艺术超级大书的魅力吧!
原标题:《新的观看之道
现代艺术视野中的摄影史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