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的德国,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

李从悠 https://m-mip.39.net/nk/mipso_7357147.html

随着16世纪“中学西传”之风的兴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风靡一时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推崇、传播和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这股“中国热”潮流在18世纪的欧洲达到顶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结下了璀璨硕果。

当前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整个欧洲和法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传播展开,而关于18世纪德国的“中国热”研究不多,散见于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中,没有专题论文进行深入展开和探讨。

那么18世纪德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究竟如何呢?“中国热”对18世纪的德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8世纪“中国热”对德国的影响由表层结构的追逐和深层结构的研究两个方面组成:表层结构主要体现在上层阶级对中国式建筑、园林、瓷器以及中国趣味等的跟风效仿和盲目追随。

深层结构则体现在德国思想界、文学界以及汉学界对中国典籍、思想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接受。

由于各个国家国情和历史背景不同,“中国热”在欧洲各国的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不同于其他国家对“中国热”自上而下的全民追捧,德国的“中国热”时尚主要风靡于王室贵族阶层。

首先,18世纪德国的“中国热”体现在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方面。

传教士对中国园林的称赞以及基歇尔《中国图说》中对中国建筑物妙趣横生的介绍和精美的插图引起了欧洲上层社会的注意。

欧洲人开始效仿中国风格的建筑,这股园林建筑上的“中国趣味”首先吹到了英国,而后传至德国。

德国的一些宫廷纷纷尝试建造“中国风”建筑,用中国元素如塔、亭子、拱桥、假山等点缀园林建筑,用中国山水画、瓷器、中国风家具等陈设室内。

其次,18世纪德国的“中国热”体现在瓷器、漆器、壁纸等中国器物和中国情趣上。

中国瓷器尤其是青瓷备受德国人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其玲珑剔透的造型和当时德国人无法企及的工艺水准,另一方面是因为被德国上流社会视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奥古斯特二世对中国瓷器有着极端的热忱,他四处购买、收集中国瓷器,为了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手上的件中国瓷器,他甚至不惜用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

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不惜重金聘请法国最有名的漆器制作匠人马丁的儿子为宫廷工作,制作漆器。

中国壁纸在德国也风靡一时,17世纪上半叶德国就能够成功仿制壁纸了,壁纸上通常画有花鸟、狩猎、建筑等充满中国情趣的图案。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的轿子也受到德国达官贵人的青睐,轿子成为身份地位的等级象征。

据记载,18世纪开初第一年起,德国就掀起“轿狂热”。轿子曾遍及德国各个大小邦国,纽伦堡市甚至为此专门制定了《轿法规》。

18世纪德国所谓的“中国热”时尚,是在对中国这个充满异域风情与神秘的国度缺乏深刻认识的情况下,对中国文化浮于表面的仿造和盲目狂热的追捧。

究其根本,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一个经过层层过滤后他者眼中的中国,是德国人民基于本国需求幻想中的中国。

伟大的世界奇迹:画给孩子的人文奇迹旅行书-中国人漫画科普-洋洋兔童书(3-6岁)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9.1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