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刚开始图片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807/6442885.html
一心一意一生一砖一瓦一刀
——王玉亮传统砖雕作品《金蟾献瑞》
■文/刘燕虎图/王建军
王玉亮,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潞城镇上郊村人,年生,陵川县玉亮砖雕艺术工作室经理,陵川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西民居砖雕)”代表性传承人。年12月被晋城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届晋城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4月被晋城市总工会授予“晋城工匠”提名奖。
王玉亮从小受家庭熏陶,在父辈的影响和带动下,对山西民居砖雕技艺萌发出浓厚的兴趣。王玉亮尊重手艺、潜心研究,从传统的云纹、线纹开始,到花瓶、盔甲,到动物、人物,再到五官、神态;从“梅兰菊竹”开始,到“富贵吉祥”,到“自力更生”,再到“生活幸福”等作品遍布于周边各乡镇的百姓家中。其“窑后雕”的制作工艺受到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肯定。因其在选材、磨砖、构思、雕刻、上墙等方面具备的精湛技艺、独特构思而成为砖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10月,砖雕作品《水马朝日》在晋城市首届“晋韵堂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荣获三等奖。年10月,砖雕作品《鹿鹤同春》在陵川县“迎国庆”工艺美术精品展暨创意设计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是他工作室里陈列的部分作品。
上午十时许,王玉亮开始了传统样式砖雕作品《金蟾献瑞》的创作。他先选择了一张A4大小的素描纸用来画稿,拿出铅笔眊了一眼,信手拈起一把刀削起来,等把铅笔削好,才发现把玩于他手中的,竟然是一把刻刀。那种洒脱和随性,或许就是王师傅数十年功力的自然流露吧。
胸有丘壑,大笔如椽。王玉亮在素描纸上先是轻微折了几下,再用铅笔和直尺在纸上勾出几个点、连起几条线、圈成几个面,这些作为砖雕作品最初设计的点、线、面将在未来数小时内聚合成什么?王师傅一定了然于心。
时间过去十分钟了,一只金蟾的雏形已跃然纸上。很难想像如此灵动的图案竟然出自一双粗糙的大手。而围绕在金蟾身边的数片荷叶形状的边框,仿佛也预示着这件作品将围绕“和和美美、吉庆招财、富贵连连”的主题展开。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这样的主题砖雕作品,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建筑之中。
王玉亮对作品的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已是常态。经常处在物我两忘,聚精会神、以神达意的境界。此刻,他的神情是专注的,眼睛里是有光的,仿佛那支铅笔正把青砖一层层剥开,剔尽浮尘,尽显庄严。
王玉亮的工作室设在自己家里,沉浸在充满生活气息,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仿佛随时随地都能汲取到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在与画稿的对视和交流中,那只金蟾仿佛已经呼之欲出,与一方荷塘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动静相宜的意境!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潜心创作,传统样式砖雕作品《金蟾献瑞》的画稿已跃然纸上。口含金钱,足缠锦枝,双目有神,整体虬然端庄,线条圆润。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到这幅平面设计稿化为一件立体作品后的效果吗?
上午十一时许,王玉亮把之前就选取好,并打磨平整的一块30厘米见方、厚约5厘米的青砖置于工作台上,要开始着手《金蟾献瑞》的下一道工序了。挂在他脸上的笑容是一种自信,也是对这门老手艺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青砖上的创作过程,大致与画稿过程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要考虑从平面向立体的过度。画出中缝,也就决定了这件砖雕作品的雕刻深度。在只有数厘米的空间内要镌刻出各种层次、各种纹饰,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无论平面还是立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青砖上形象逼真,刚柔相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金蟾图案已大致成形。未刻一刀之前的青砖,规规整整摆在案头,静待一场蜕变。
简单的午餐之后,下午十二点三十分,雕刻正式开始。四十年如一日醉心于传统手艺,一把刻刀,一柄瓦刀,王玉亮的满头白发是时光浸染的见证,在朴素的岁月里,凿刻着一块块青砖,凿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坚韧和匠心。
以刀为笔,是技术更是艺术。王玉亮将传统砖雕技法完整地传承了下来,又融入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诠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金蟾就这样在一刀刀、一点点、俯仰转旋三百六十度的千磨万凿而又小心翼翼的雕刻下逐渐成型。
做一手漂亮的“硬花活”,这些不同大小、形状的刻刀就成了一件件不可忽缺的秘密武器。从艺四十年,凿刀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玉亮的初心却始终未曾改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茬茬精心打磨刻刀的过程,也是精心历练自己的过程,有了常用常新的利刃,也就造就了不断更新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造诣。
在周边打磨、中层开缝之后,王玉亮开始正面的精雕细刻,无论是镂空处还是线条处,耐心与细致都是做好一件砖雕作品不可或缺的性格特征。
日积月累长时间的亲密接触,瓦刀中间的这一小块黑黝黝的位置,已经凹进了些许。
先有大开大合,方能细凿精镂,迸溅起来的砖屑如同时而闪现的一簇灵感。刀凿起落之间,又向成型前进了一步。
拂去浮尘,方见初心。从一块四四方方的青砖,到一件精雕细刻的作品,需要拂去太多次的碎块砖屑。他习惯了用自己亲手做成的扫帚去清理,扫帚从大到小,换了一个又一个;作品从粗到精,成了一件又一件;时光由远及近,走了一年又一年。
反复磨砺的不仅是案头的《金蟾献瑞》这件作品,还有始终未变的一颗匠心。一件即将成型的作品呼之欲出。追求完美的他,也在前进的道路上逐渐使用上了能够加快雕刻进度,提升工作效率,使作品更臻完美的一些电动工具。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创作,时钟已经指向了下午五点,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息的《金蟾献瑞》创作完成。方寸之内精巧乃现,布局之间疏密得当,刀法稳健起落有致,艺术风格兼收并蓄,古朴厚重又出时代新意,可谓“微妙在智,巧夺造化”。
从艺四十余年来,王玉亮始终坚持钻研学习,不曾松懈,他的艺术生涯成为工匠精神的精彩注脚。他没有统计过究竟创作出多少件作品,也从未在任何一件作品上留下过自己的名字,他坚守的是初心和匠心,传承的是技艺和文化。一心一意一生,一砖一瓦一刀,在日复一日的敲击琢磨之中,凿出最动人的乐章。
来源:山西画报
编辑:董雅连
责编:晋小画
监制:李鹏飞
声明:山西画报新媒体中所有原创内容(含图片及视频)转发须取得山西画报新媒体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王玉亮传统砖雕作品《金蟾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