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系“中国精神标识研究”丛书第一本。全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业解读,主编翁淮南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作者李竞辉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副研究馆员,作者杨晓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馆员。全书不仅讲述了感人至深的国宝回归故事,也抒写了志士仁人护宝的赤子之情。《淳化阁帖》——这部让启功先生慨叹“不见真本不瞑目”的“法帖之冠”,老人把能亲眼见到阁帖当作自己晚年的心愿。
年4月11日,在美国纽约的国际机场,一位神情严肃的中国女士提着一个普通的黑色帆布旅行包行色匆匆地通过安检,登上了返回中国北京的民航CA次航班。在飞机上,她坐立不安,紧张焦虑中时不时地抬起头望向自己的旅行包,以至于空姐以为她身体有什么不适。其实,没有人知道,她的旅行包中装的是一件让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价值四百五十万美元的国宝《淳化阁帖》。不会有人相信,这样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竟然是通过这样一次看似寻常的国际旅行完成了自己的归国之路。原来,这位女士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此次代表上海博物馆秘密赴美拜会《淳化阁帖》的持有者,并成功地完成了收购任务。
后来,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神采奕奕地说:“《淳化阁帖》这次从海外回归对我们中国的文物界,对中国的碑体研究者来讲,确实是一件盛事。”《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名臣以及书法家等一百零三人四百二十篇作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聚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后人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所谓法帖,就是双钩描摹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后,将其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册。《淳化阁帖》共十卷,字体涵盖篆、隶、楷、行、草多种,彰显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变化多端和恢宏气势。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十九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和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等;第二卷至第四卷收录先秦至唐历代名臣六十七人书法,包括晋丞相桓温《大事帖》、丞相王导《省示帖》和司徒王珣《三月帖》等;第五卷收录先秦至唐包括张旭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第六卷至第八卷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共计一百七十帖,包括罕见的《奄至帖》《日月帖》等;第九卷至第十卷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共六十三帖,包括《相过帖》《诸舍帖》《永嘉帖》《鸭头丸帖》等。
《淳化阁帖》的横空出世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北宋淳化三年(年)的一天,宋太宗在阅览奏折时,偶然读到大臣徐铉呈上的《江南录》。五代宋初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徐铉,原为南唐御史大夫,南唐灭亡后投降北宋。徐铉精通文辞,工于书法。宋太宗本来很欣赏徐铉的书法,但在《江南录》结尾处徐铉认为,南唐灭亡不是因为北宋的强大,而是源于自身气数已尽。宋太宗气愤之下本欲杀之而后快,冷静过后却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下令召集徐铉等一批著名书法家将皇室秘阁中所藏的历代法书,标明法帖,整理、汇集、临摹、拓印成册,称作《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徐铉等原南方各朝的文人学士夜以继日地沉浸在整理《阁帖》的巨大工程中,逐渐摆脱了自己国家被消灭的愤愤不平的情绪。此举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从学术角度上看,《淳化阁帖》的刻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留存古人书法墨迹的运动,它使中国古代的诸多书法真迹有幸存世,大放异彩,为宋代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最初《淳化阁帖》刻于枣木板上,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焚毁殆尽,幸亏《淳化阁帖》的祖刻拓本一直完好保存,今人才得见诸多古人几近失传的珍稀墨迹。
目前,世上仅见的《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可谓流传有序,据此帖卷六后的宋佚名题跋,卷八后南宋淳熙癸卯年(年)宰相王淮题跋,以及宋内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枚书印得知,这四卷祖刻本在南宋时为王淮、贾似道等收藏;在元代为著名书法家赵孟收藏;明末时被大收藏家孙承泽收藏;到了清朝,《淳化阁帖》先后被安岐、钱樾、李宗翰、李瑞清等人收藏。后来,大收藏家周湘云将其纳入囊中,一直藏于其老宅。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文管会主任、书帖研究家徐森玉对《淳化阁帖》的下落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