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天目新闻记者段松艳
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携手晓风书屋共同推出,天目新闻·天目书单深度合作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晓风书屋金秋阅读季”第四场活动在杭州晓风明远书房举行。
这一次,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许嘉带着她的著作《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以下简称《绣画》)作为主讲嘉宾,和策展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王音洁,艺术家周雯静,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系副主任刘潇一起,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刺绣这门古老的纤维艺术。
活动现场(从左至右为王音洁、许嘉、周雯静、刘潇)
和纤维艺术的不解之缘
许嘉和纤维艺术结缘,应该说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许嘉的母亲施慧是我国著名纤维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世界纤维艺术大师、保加利亚人万曼来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注:今中国美术学院)讲学,并创建了“万曼壁挂研究所”。施慧是万曼的得意门生,也是中国第一批创作纤维艺术的年轻艺术家。
《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许嘉的父亲是我国著名油画家许江,在给《绣画》一书撰写的序言中,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了妻子施慧对女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年的秋日,许嘉出生。施慧经常带着嗷嗷待哺的她,参加工作室的学习。许嘉从小就穿梭在襁褓和织机之间。“可以这么说,许嘉是伴着纤维艺术而降生、长大的。”
许嘉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那个年代艺术家没有独立的工作室,施慧早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家中做作品。许嘉经常放学回家一边背课文,一边看母亲在木框中拉线、插纸棍。“这些材料于我而言从来没有打上‘艺术’的标签,而是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成长。”
年,许嘉考入中国美院史论系,师从范景中先生修中国美术史论博士学位。在导师范景中的建议下,许嘉开始研读中国第一本刺绣专业书——清代云间丁氏《绣谱》。说不清是命运还是巧合,与现代纤维艺术相伴成长的许嘉,至此开始深深地切入了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的“绣画”世界。
许嘉
活动现场,许嘉分享了她选择“刺绣”这一选题的原因。“刺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一度和绘画并驾齐驱。但如今在数字图像时代的商品化浪潮中,刺绣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问题。”年,许嘉曾多次走访今天的苏绣之乡镇湖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眼前的现实让她更加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绣画》这本书正是从刺绣与绘画二者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入手,通过对历代女性绣绘兼备者的比较搜集,来剖析刺绣的‘艺’的本质,探讨刺绣艺术在当下的发展和意义。”许嘉说,今天的刺绣,或许只有在重建绣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精神之后,才能对抗图像、网络、产业三者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刺绣
当晚活动的主题是“感受力的新工程——颠覆之针”,为什么定下这个主题?许嘉解释,不只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刺绣始终被视作传统手工艺中专属妇女的独特一支。而反观当下社会,女性已经开始挣脱传统的枷锁,进行有价值的创造活动。“这种改变,可以称之为一种颠覆。”
据考证,在东汉时期,刺绣与绘画地位相当。后由于刺绣者多为女性,绘画多被男性士大夫精英掌控,前者逐渐沦为一门“女红小技”,而原来和它平起平坐的绘画则上升为一门高雅艺术。“我们当下有大量的古代画谱、画论可供研究,可刺绣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直到晚清才诞生,并且绣与针所暗指的文化内涵也被人们逐渐遗忘。”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纤维艺术相关书籍
在考证《绣谱》的作者丁佩所处时代的背景时,许嘉对其交游圈,即一批善绣善绘、诗文书画精通的江南闺秀们做了一番整理。她注意到,从《绣谱》这本书的文字以及它的序言、题跋中,已经折射出以丁佩为代表的晚清绣画女性群体开始萌发了女性解放、女性创造和女性平等的意识。在许嘉看来,这种女性意识,正是绣画的文化内涵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年,英国艺术史家和女性主义者罗兹斯卡·帕克曾出版一本名为《颠覆之针》的著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418.html